一汽-大众靠什么收获3000万份信任?

一辆1979年的高尔夫一代敞篷车,在一汽-大众内部活动中依然能稳健行驶。 岁月只在它的顶篷支撑杆上留下些许锈迹,无法撼动核心部件的性能。这种“开不坏”的基因,早已渗透进一汽-大众3000万辆车的生命里。

一汽-大众靠什么收获3000万份信任?-有驾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国产捷达A2轿车在长春下线时,没人能预料到它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符号。 34年后,当一汽-大众即将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这家企业已覆盖中国3400余家供应商、带动超5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上缴税金相当于某些省份一年的财政收入。

01 从“百万公里无大修”到3000万份信任

捷达的传奇始于一段真实故事,1996年,珠海出租车司机苏耀洪驾驶的一汽-大众轿车创下六十万公里无大修纪录;2006年,另一辆同款车跑完100万公里无大修,直接开进了西藏。 这些案例在车主间口耳相传,逐渐凝练成一句俗语:“开不坏的大众”。

速腾累计销量突破430万辆,宝来突破370万辆,迈腾突破270万辆,这些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中国家庭的生活轨迹。 从年轻人第一台车到家庭用车,从商务伙伴到全家出游,一汽-大众的车型矩阵始终与中国人消费升级的节奏同步。

五大生产基地布局全国,形成了跨区域的产业集群效应。 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的工厂不仅全部建成“无废工厂”,其中4家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这些基地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地方经济,仅上游供应商就超过1900家,年采购额达1600亿元。

一汽-大众靠什么收获3000万份信任?-有驾

02 藏在0.5毫米和436项极限测试里

一汽-大众对精度的执着近乎偏执。 所有零件尺寸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发动机等精密部件的容差更是精确到微米级,相当于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 在质保实验室,工业CT扫描仪能以500纳米的分辨率检测零部件内部缺陷,比头发丝细200倍。

为确保车身“12年不锈穿”,一汽-大众采用空腔灌蜡技术,给钢板内腔穿上一层蜡质铠甲。 电池安全测试则设置了436项极限项目,密封和抗冲击标准数倍于国标,创下中国市场0起火事故的纪录。

“质量是一把手的责任”,质保总监张博说他的团队贯穿了产品从研发到售后的全生命周期。 每辆车投产前需经历193万公里路试,相当于绕地球48圈;全新揽境上市前测试里程更达937万公里,能绕地球234圈。

一汽-大众靠什么收获3000万份信任?-有驾

03 “金鼻子”和“火眼金睛”的守护

在一汽-大众质保部,有一群特殊人才,“金鼻子”气味评价员。 他们能识别车内300多种挥发性物质,确保异味不影响驾乘体验。 还有颜色检测专家,能在十分钟内将100种相近颜色按序排列,普通人需要两小时。

这些细节控制背后是庞大的体系支撑。 质保部编制超过2000人,他们穿着红色外套穿梭在车间,像“品质哨兵”一样监控每个环节。 供应商零件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因为即便99.99%的合格率,在年产150万辆的规模下也会导致超10万辆缺陷车。

2025年9月,一辆一汽奥迪A4L在四川被40吨罐车压扁,A柱和B柱撑起了生存空间,车主仅受轻伤。 事后,这对夫妻向报废的车辆鞠躬致谢。

一汽-大众靠什么收获3000万份信任?-有驾

04 从“引进技术”到“输出标准”

34年前,一汽-大众作为中国第一家按经济规模起步的现代化乘用车企业,肩负着“市场换技术”的使命。 如今角色反转:2025年9月,一汽-大众实现首批整车出口,从技术引进者变为“中国智造”的输出者。

捷达品牌新公司在2025年8月筹备成立,探索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 同时,企业正加速电动化转型,与德国大众签署协议新增10款新能源车型,CMP平台商品开发周期比传统流程缩短30%。

一汽-大众靠什么收获3000万份信任?-有驾

在“3000万用户感恩礼”活动中,一汽-大众连送30台车“免费开一年”,截至10月15日已产生15位幸运车主。 首位获奖者是陪伴速腾11年的张先生,他的故事成为品牌与用户“双向奔赴”的缩影。

你家的第一辆一汽-大众车,如今还在路上奔跑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