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迪向铅酸电池“宣战”!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车主:终于等

最近有个事儿,让人哭笑不得。

就是你楼下那辆嗡嗡作响的电动车,它的电池越来越不经用了。

以前还能凑合个三四年,现在搞不好一年多就得趴窝,搞得大家怨声载道。

然后,突然之间,行业大佬们在北京开了个会,义正辞严地搞了个“反内卷倡议”,说要提升品质;紧接着,行业龙头雅迪就顺势推出了一个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

雅迪向铅酸电池“宣战”!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车主:终于等-有驾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外行看热闹,觉得春天来了,但内行一看,这不就是一出经典的“草台班子自救”大戏吗?

本质来看,任何一个充分竞争、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市场,最终都逃不过“内卷”的宿命。

电动车铅酸电池就是个绝佳的样本。

这玩意儿没什么高科技,几十年来技术就没本质突破,就是铅板、硫酸、塑料壳。

你能做,我也能做,隔壁王大爷开个小作坊也能组装。

那怎么抢市场?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降价。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在无数个电动车配件城和修理铺里打响了。

你便宜10块,我就便宜20。

雅迪向铅酸电池“宣战”!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车主:终于等-有驾

价格战打到最后,大家都没利润了,怎么办?

总不能亏本做慈善吧。

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成本上动脑筋。

这就像饭馆打价格战,最后端上来的宫保鸡丁里,鸡丁越来越少,花生米和葱段越来越多。

铅酸电池的“鸡丁”是什么?

是极板的厚度和铅的纯度。

所以,极板给你做薄一点,铅的用量给你减一点,普通消费者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

结果就是,电池的耐腐蚀性急剧下降,循环寿命断崖式下跌。

原来能用五六年的老古董,变成了现在的一年抛“预制菜”。

这背后的人性逻辑特别简单:我不降价,客户就是别人的;我降价,就得降本,不然我就先死。

雅迪向铅酸电池“宣战”!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车主:终于等-有驾

至于整个行业会不会被玩坏,那是“以后”的事,先活过今天再说。

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参与者都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短期选择,最终导致了集体最差的结局。

消费者呢?

用脚投票,永远选择最便宜的那个,亲手为这场劣质化的盛宴添柴加火,然后反过来抱怨电池不耐用。

整个链条,完美闭环,大家都有责任,又好像大家都很无辜。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所谓的“12个月保修”的骚操作。

很多品牌都玩一个叫“6+6”的文字游戏。

啥意思呢?

就是前6个月,电池坏了,给你换个新的。

后6个月坏了,对不起,只能给你换个“维护电池”。

雅迪向铅酸电池“宣战”!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车主:终于等-有驾

这个“维护电池”是个很玄学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个翻新或者修复过的二手货,它的寿命和性能,跟新电池有和没有的区别。

你以为你买了一年的保险,其实只有半年是真保,后半年就是个安慰奖。

这种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条款,就是草台班子智慧的结晶,充满了东方商人的狡黠。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场“反内卷倡议会”和雅迪的“13个月换新”,味道就全出来了。

当整个市场被劣质产品搞得天怒人怨,退货率和投诉率高到连厂家自己都受不了的时候,就是“洗牌”的时刻。

这时候,行业里的大佬们就需要站出来,扮演“秩序的重建者”。

他们坐在一起开会,不是因为他们突然良心发现了,而是因为再这么玩下去,大家就都没得玩了。

这个“反内卷倡议”,本质上是一个价格同盟的“停战协议”,大家心照不宣:兄弟们,别再往死里降价了,咱们得一起把价格往上抬一抬,重新做点有利润的“好产品”,不然都要饿死了。

雅迪作为带头大哥,自然要第一个响应。

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傻乎乎地直接说“我们要涨价了”,而是换了个极其漂亮的姿势。

雅迪向铅酸电池“宣战”!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车主:终于等-有驾

它推出了一个所谓的“华宇金刚电池”,加了一堆听起来很拉风的“石墨烯复合技术”之类的名词,这些对于99%的消费者来说都是天书。

最核心的,是那个“13个月全换新”的承诺。

这个“13个月”就非常精髓了。

为什么不是12个月?

因为12个月已经被同行们用“6+6”的模式玩坏了,消费者已经有心理阴影了。

多出来的这1个月,就像一剂强心针,它传递了几个信号:第一,我跟那些玩文字游戏的“妖艳贱货”不一样,我是实打实的;第二,我的产品质量就是这么硬,敢比别人多保一个月;第三,你看,我才是那个真正为消费者着想的“良心企业”。

这一招,直接实现了对所有同行的“降维打击”。

它把竞争从赤裸裸的价格战,巧妙地转移到了“售后服务”和“品牌信任”的维度上。

消费者一看,多花几十块钱,能买个踏实,换谁都愿意。

这其实不是技术革命,而是营销的胜利,是心理战的胜利。

雅迪向铅酸电池“宣战”!新电池承诺13个月换新,车主:终于等-有驾

雅迪是在用一个微小的成本(多一个月的质保风险),重塑了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高端”人设,顺理成章地把产品价格拉回到了一个健康的利润空间。

至于那个所谓的石墨烯技术,咱们平常心看待。

在目前的成本结构下,铅酸电池里添加的石墨烯,更多是“味精式”的,有点用,但远没到能让它脱胎换骨、飞天遁地的程度。

真正的“黑科技”,是雅迪的精算团队。

他们一定精确计算过,在提升了一定品质后,这款新电池在13个月内的真实故障率是多少,并将这个风险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打包塞进了新的定价里。

你以为你买的是电池,其实你买的是一个“13个月的金融保险产品”。

所以,这整件事的逻辑链条其实很硬:野蛮生长 → 价格血战 → 品质探底 → 消费者反噬 → 行业触底 → 巨头出面建立“新秩序” → 包装新概念和新服务 → 实现变相的集体涨价。

这是一个商业生态自我修复的循环,跟道德关系不大,跟利益关系很大。

说到底,商业世界就是这样,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当大家一起掉坑里的时候,最先爬上来的那个,不是力气最大的,而是最先意识到应该搭个梯子的。

雅迪这次,就是那个递梯子的人,既拉了自己一把,也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

至于我们消费者,能用上稍微耐用一点的电池,总归是好事。

只不过别太感动,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更体面的方式,继续为这份商业智慧买单罢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