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代工皇帝迎中国白衣骑士,汽车产业共生时代开启
欧洲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变局。
曾经为奔驰、宝马代工的“皇帝”们。如今面临产能闲置的困境。而中国车企。正以“白衣骑士”的姿态登场。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产业变革。
欧洲代工制造商的生存危机
格拉茨工厂。麦格纳斯太尔的骄傲。这里曾年产23.5万辆汽车。宝马Z4、丰田Supra等经典车型在此诞生。但如今。这座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跌至警戒线以下。
为什么?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艰难。大众计划在德国削减30%产能。宝马将从2028年起将所有欧洲生产转为内部生产。代工订单如潮水般退去。宝马5系代工合同2023年终止。捷豹E-Pace和I-Pace的生产协议2024年到期。
危机蔓延整个欧洲。芬兰瓦尔梅特汽车陷入订单下滑与股权动荡。荷兰VDL Nedcar在失去宝马订单后。已彻底停止大规模汽车组装。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数量2024年同比激增60%。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中国车企的欧洲战略转身
就在此时。中国车企的第二波欧洲扩张浪潮到来。
2025年慕尼黑IAA车展。116家中国参展商成为最大外国参展群体。小鹏汽车宣布与麦格纳合作。在格拉茨工厂生产G6和G9车型。广汽集团也将在此生产Aion V和Aion UT。
这不是偶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最高达35.3%。但通过在欧洲生产。这些车可直接享受欧盟内部市场待遇。彻底摆脱关税困扰。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占有率升至5.1%。比亚迪注册量达7.05万辆。同比激增3.11倍。
代工模式:各取所需的战略选择
对中国车企而言。代工是完美的过渡方案。
轻资产运营。无需承担建厂的巨额投入。快速响应市场。产品能迅速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利用欧洲现有产能。
对欧洲代工厂而言。中国订单是生命线。
麦格纳需要填补产能空缺。维持工厂运转。Stellantis与零跑合作。利用其在西班牙的工厂生产B10车型。这是一种供需的完美匹配。
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
但这不仅仅是生产合作。更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
小鹏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长安汽车在欧洲组建本地化团队。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计划年产35万辆。
中国车企明白:必须在欧洲为欧洲。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指出:“自主品牌出海要能够融入到各个市场里面去。充分利用各地的供应链和生态。”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建新生态。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代工模式也有风险。
车企需要与代工厂分享利润。生产质量依赖于代工厂的管理水平。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谨慎应对。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规则。
他们凭借电动化技术积累。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全球化布局决心。与欧洲合作伙伴共同开创了一种新型共生关系。
结语
欧洲汽车产业正在被重塑。
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互利共生的融合。中国车企与欧洲代工制造商的合作。正在书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新篇章。
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