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日系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两种命运。
日前,丰田汽车2026财年第二季度(2025年7-9月)业绩公布,日均净利润高达4.7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成为其利润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而在同一片市场,本田和日产却深陷下滑泥潭——本田5月销量同比下滑16.76%,日产也不得不通过全球裁员和关闭工厂来应对困局。
同为日系三巨头,为何在利润和销量上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
01 冰火两重天
2025年,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分化从未如此清晰。
丰田在中国市场逆势增长,成为日系阵营中“唯一的光”。一汽丰田5月销量达68,127辆,同比增24%;广汽丰田5月销量64,541辆,同比增长5.6%。
更为亮眼的是,丰田在华推出的纯电SUV铂智3X表现抢眼,10月份单月交付已超过1万台。
本田中国的销量报告却犹如一盆冷水:2025年5月终端销量仅55,108辆,同比下滑16.76%;1-5月累计销量256,684辆,同比跌幅高达26.01%。
曾经热销的车型阵容大面积萎缩,仅剩CR-V和雅阁两款车型销量勉强过万。
日产中国的成绩单同样黯淡:5月销量57,998辆(含英菲尼迪),同比下滑9.7%。
尽管新推出的纯电SUV日产N7凭借激进的定价策略取得一定销量,但整体颓势难以掩盖。
02 利润见真章
从利润角度看,三者的分化更为明显。
丰田汽车2026财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9320.8亿日元(约431.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2%。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市场为丰田贡献了671亿日元的营业利润,成为其利润的推动性力量。
本田和日产则处境艰难。本田第一财季(2025年4月-6月)经营利润为2441.7亿日元,同比减少49.6%;净利润1966.7亿日元,同比减少50.2%。
日产汽车的处境最为险峻,第一财季净亏损1157亿日元,同比由盈转亏,这也是日产汽车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
03 转型路径决定成败
日系三强在电动化转型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也决定了它们如今在中国的境遇。
丰田放下身段,拥抱本土化
丰田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丰田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
在中国市场,丰田最早实行RCE制度(中国首席工程师),让最懂中国市场的工程师来操盘新车。区别于跨国车企“总部定方案,区域做执行”的传统操作,中国RCE被赋予了充分的自主决策权。
铂智3X便是这一制度下的首款作品。
这款车由广汽丰田中国团队主导开发,深度整合华为、Momenta等本土供应链,形成“中国智慧定义产品,全球体系保障品质”的创新模式。
价格方面,铂智3X以10.48万-14.98万元的定价直接杀入自主品牌腹地,甚至喊出了“15万级高阶智驾天花板”的口号。
日产后知后觉,低价求生存
日产选择了更为激进的低价策略,试图通过“以价换量”来维持市场份额。
其推出的N7车型起售价仅为11.99万元,显著低于以往合资新能源车型的定价水平。这一策略短期内确实带来了一定的销量增长,但长期来看,却可能损害品牌溢价能力和盈利能力。
更为严峻的是,日产还宣布了全球裁员和工厂关闭计划,预计到2027财年将全球裁员2万人,并将工厂数量从17家缩减至10家。
本田固守己见,定价脱离市场
本田则显得有些踌躇不定。3月6日,东风本田发布了烨系列的第二款车型——东风本田S7,售价分别为25.99万元和30.99万元。
这个价格让市场直呼看不懂。同价位区间内,比亚迪汉EV、小鹏G9等车型已实现城市NOA标配,且空间、续航更具优势。
东风本田S7虽然内在实力很强,但智驾层面仅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系统上,缺乏激光雷达、8295芯片等国产车型标配的硬件。
04 深层次分化原因
日系三强在中国市场的分化,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传统优势不再,转型步伐差异是关键
日系品牌赖以成名的“耐操省油、驾驶平顺、用车成本低”等核心优势,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褪色。
随着自主品牌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以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具吸引力的用户体验赢得消费者青睐,日系三强普遍面临 “新能源渗透率不足、智能化响应滞后” 的困境。
对中国市场重视程度不同
丰田明显更加重视中国市场。丰田总部高管时常“潜入”中国市场亲自考察,决心给中国团队放权。
并且敢于在策略端放下身段,该融入融入,该降价降价。
日产属于后知后觉,战略上虽有迟疑,但终归抓住了本地化转型的最后风口。
而本田目前完全属于尚未开化的状态,舍不下利润,看不见市场风向,非但不在中国市场发力,反而转向印度市场生产电动产品用以提升成本竞争力。
05 未来展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系三强的未来路径已然清晰。
丰田的多线并举
丰田并未放弃燃油车市场,而是持续更新传统主力车型,如凯美瑞、汉兰达等,并通过推出“三大终身质保权益”等政策增强产品吸引力。
同时,丰田也积极推进电动化转型,基于e-TNGA架构快速推出bZ5等全新纯电车型。
此外丰田还计划将2026财年电动化研发投入提升到150亿美元,用于固态电池、纯电平台、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研发,其中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实现量产。
日产的艰难自救
日产已开启自救行动,启动“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
到2026年底前,东风日产将追加投资超过100亿进行研发能力的强化,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开发。
本田的战略摇摆
本田则在电动化路线上频繁试水,只不过多次尝试徒劳无功。
本田甚至宣布,将 “放缓电动化的同时加速混动化” ,这种战略摇摆进一步拉大了与全球主流的差距。
丰田的灵活身段让它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依然吃立不倒,其对中国团队的授权和对本土供应链的整合已成为行业范例。
日产虽然起步较晚,但激进的定价和对中国技术的拥抱,让它仍有一搏之力。
本田的高定价和缓慢转型则让它在中国市场日益边缘化。
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认可实力。在电动化浪潮中,适应者生存,改变者领先——这不只是日系车的生存法则,也是整个汽车产业进化的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