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贺老师@贺磊 在微博上发的照片,居然跑去法国参加零跑的欧洲上市会。这事我得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搞个海外体验营啥的,没想到是真的。估计这次试驾会还少不了,毕竟欧洲市场对车的期待和我们国内差大了。
你知道吗?我昨天一边刷微博一边在想,零跑这次带的B10欧洲版售价到底咋定的。这车,不算什么爆款,但放在欧洲不差。看看这三个版本,Pro和MAX系列,主要区别就是续航和配置。
第一个版本,续航好像是361公里,价格大概2.99万欧元,折合成人民币也得18万左右。第二个续航434公里的版本,要价3.19万欧元,折合下来大概也是19万多。最后一个是67.1kWh版本,听说像是设计师款?价格又比前面两款贵了点,大概3.34万欧元。
这价格在欧洲看来,算挺合理的。欧洲人有个惯,比起国内,买车更看重配置和品质,价格反而是次要考虑。换句话说,欧洲车市的价格敏感度没那么高。要不然,这个价格在国内都得吹半天,哇,这车贵了点,可欧洲人对这点挺淡定。毕竟他们的牌子多,竞争也激烈。
但你有想过吗?这几个版本的具体配置差异到底有多大?我没细看过,但估算续航提升100公里,要多折腾些技术。真心觉得,续航越长,成本越高。以我猜測,增加的电池成本得占到车身成本的几成。再算了,按百公里耗电大概17度电算(这仅估算,实际可能不同)——最基本的那款,用电成本大概是361×17≈6117瓦时,也就是大约6.1度电,按欧洲的电价0.2欧/度电算,差不多1欧不用,固然电价不同,但用料和续航的成本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噢,对了,我还翻了下笔记,觉得零跑这些版本的定价其实挺聪明:在欧洲,价格大多在20万人民币上下,性价比还能接受。反倒国内,零跑也挺火,Lafa 5咋都没欧洲版这么洋气。说到这,大家注意到没有?其实Lafa和B05,我觉得是一个车型的不同名字,国外叫Lafa,国内叫B05。看着Lafa这个名字,我突然觉得,欧洲人的审美还真更文艺点,名字听起来更有趣。
你们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Lafa 5的那张配置图片,感觉车身线条更流畅,车头也更精致几分。国内Lafa 5总被D19刷屏,说实话挺腻的。欧洲市场,偏小巧,动辄选四五万的车,像Lafa 5这种个子车,可能更合适。
其实我在想,欧洲市场上的小车,为什么反而更得心应手?难道是因为欧洲路况和用户心理不一样?我觉得,国内车市太卷了,拼配置、拼价格、拼颜值,到最后就变成了谁更贵,谁更牛,事实上,欧洲消费者更看重用车体验,比如驾驶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话说回来,过去没细想过,欧版的零跑,给我最大的印象反而是更轻巧灵活。我查了下,欧洲人偏爱紧凑型车,百公里油耗/电耗其实比我们想象的低很多。有个朋友说:省心就行。好像在他们品牌里,配合车小,成本就低,心里更宽。毕竟他们对售后服务和质量稳定性要求也挺高。
我还在琢磨,零跑能不能借此在欧洲站稳脚跟。毕竟,欧洲关注的不是爆款、不是全场景,而是实际用起来啥样。我估算下一辆车,百公里的电费成本也就几块钱,换算到年下来差不多几百块,实际用车的心理成本。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是硬伤,车企越拼越‘贵’。欧美市场相反,品牌更讲究性价比和体验。真的不敢想像,未来如果零跑能把欧洲的设计和品质坚持好,会不会在国际市场上碰出点火花?还是说,国内的卷会让他们放弃轻松这条路?(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你们觉得Lafa 5的海外版还会不会搭载一些国内独有的配置?我猜测,不太可能,毕竟不同市场的需求不同。欧洲要的可能是更安全、更省钱,而国内则可能加点牛逼的配置,像大屏、AR辅助啥的。
这整个事情让我突然觉得,品牌的植入感其实很重要——它关系到用户的认知。如果你的车变得有欧派,别说国内消费者,也许西方人也会觉得更酷。反正我自己试过几款欧洲买的车,除了价格,感觉品质和细节真的要比国内车细腻不少。
今天我还真没想到,零跑在欧洲能上市,竟然还采取了偷偷摸摸策略。是不是说明,他们还在试水?或者真是怕国内的卷影响到国际市场?搞得我都觉得打江山靠的是勇气,拓市场靠的是耐心。
说到底呢,欧洲车界的这个迷之平衡不断在变化。你们觉得,将来,哪个品牌能在东西方都站稳脚跟?我自己还在琢磨,或许不光只是车本身,还有背后的供应链,真正的芯在哪里?嗯,也许是那些微妙的细节吧。
别走太远,下一次有机会试驾一下这零跑B10或Lafa 5,得先搞明白它们测试的点在哪。再想想,欧洲用户到底在看重啥东西。
最后提醒一下:你们怎么看待设计师款这事?贵一些,真的是高端吗?还是只是标签?
(这段话留个问号,留点悬念,你们观察才有料嘛)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