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国车企出口势头,2025年9月出口数据刷新纪录,表现依旧强势!

2025年9月,中国汽车出口延续强劲势头,乘用车出口量(含整车与CKD散件)达52.8万辆,同比增长20.7%,环比增长5.7%,创下年内单月出口新高。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表现尤为突出,单月出口21.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96.5%,占当月乘用车出口总量的40.1%。消息一放出来,汽车圈炸锅了:有人说"中国车真争气",有人说"这才刚开始"。

咱就说,现在中国车企出海卷成麻花,从产品出海到建厂出海、从卖车到做生态,这背后到底是硬实力还是时代红利?

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

中国汽车出口数据凭啥这么亮眼?是偶然爆发还是厚积薄发?

先划重点:这次9月出口最扎眼的是"量价齐升"——出口量52.8万辆创年内新高,新能源车占比突破40%,增速高达96.5%。这不是闹着玩的数字,背后代表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正在全球范围内铺开。

为啥选这时候爆发?

得看全球车市的"风向"。2025年以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构。传统欧美车企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节奏滞后,收缩了战线回归核心市场,这给了中国车企巨大的填补空间。特别是那些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拉美、甚至非洲,都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品牌。

为啥?

因为中国车既能满足消费者对新能源的渴望,价格又不会让人掉牙。

特别是在俄罗斯市场,虽然市场整体承受着地缘压力,但中国品牌依然保持韧性。哈弗、奇瑞等品牌稳住了基本盘,市场份额持续领先。你可能想象不到,一年前还有人唱衰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前景,现在反而成了中国车企稳定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说明啥?

聊聊我国车企出口势头,2025年9月出口数据刷新纪录,表现依旧强势!-有驾

说明中国车企不是靠运气赢的,而是真的在用产品和服务说话。

再看新能源这块。中国在电池技术、智能化、成本控制等维度已经形成了3到5年的领先优势。这不是夸大其词,是有数据支撑的。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9月出口15046辆,比亚迪海鸥出口14584辆,同比暴涨539.9%。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中国车企在小型电动车、混动SUV等细分市场的精准卡位。换句话说,中国车企摸透了全球消费者的脉搏——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光环,而是实实在在地看你的技术、看你的配置、看你能不能用更少的钱给我更好的体验。

说白了,中国车企不是靠价格战打天下,而是用"技术升级加本地化服务"赢得市场。你想想,一台小型电动车,中国品牌能做到续航500公里、配置不缩水、价格还便宜,这要放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但现在这就是常规操作。欧美车企不是没想过这么干,问题是他们的成本结构、产业链整合能力、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都还没追上来。

中国车企对海外市场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不是简单地把国内的车改改标就往外卖,而是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做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东南亚市场喜欢什么配置,中东消费者看重什么功能,拉美用户对价格敏感度如何,中国车企现在都摸得清清楚楚。这种精细化的市场运营,是技术之外的另一种硬实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大势也给了中国车企天赐良机。欧美车企几十年来都在燃油车领域积累优势,转向新能源时反而成了包袱。他们要考虑怎么保护燃油车销售,怎么平衡传统生产线,怎么应对工会压力。

而中国车企?

从零开始建新能源产业链,反而没那么多历史包袱。这就像是在新的赛道上,大家都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中国反而因为没有包袱而跑得更快。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中国对汽车出口的支持。从产业到金融支持,从零部件研发到电池技术突破,整个系统在有条不紊地为出口创造条件。这不是说直接补贴车企卖车,而是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创造了一个比较优势的生态环境。比如电池成本的下降、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芯片的自主研发,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中国车企的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简单来说,9月这波出口数据爆发,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多年技术积累、产业链完善、支持、全球市场重构等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是既有技术硬实力,也有抓住时代机遇的眼光。

这波操作,像不像下棋时先布局再收官?

所有的前期铺垫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爆发。

奇瑞瑞虎系列在海外到底香不香?

咱先把9月出口榜单掰碎了说。这个月,名字最响亮的还是奇瑞瑞虎系列。瑞虎7出口19791辆位居榜首,瑞虎5x紧随其后出口19591辆。这两款车一个月的出口量加起来就快四万辆了,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天有超过1300台瑞虎在路上跑。上汽名爵ZS也没闲着,出口17068辆位列第三。这三款车的出口量就占了9月乘用车出口总量的一大块。

为什么瑞虎系列这么吃香?

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系列摸准了全球消费者的心理。瑞虎不走"卖概念"的路线,而是"卖实用"。在新兴市场,消费者关心的不是这车有多高端,而是这车靠不靠谱、配置咋样、能不能用十年八年不出大问题。瑞虎系列恰好就满足了这些需求。它的售后服务网络在海外布局得比较早,消费者买了车以后不用担心找不到维修店。同时,瑞虎系列的产品线覆盖也很广,从入门级到中端都有,能满足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的需求。

再看新能源阵营,这块的表现可圈可点。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海鸥、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表现亮眼。其中海鸥同比增长539.9%,成为小型电动车出海的爆款;宋PLUS则在欧洲、南美市场表现突出,2025年1-8月累计出口达166699辆,摘得车型出口榜冠军。

你想想,一台比亚迪海鸥,续航里程能满足日常需求,价格便宜到什么程度?

在东南亚、南美这些新兴市场,这样的车对消费者来说就像救命稻草。原来买一台燃油车,一年油钱就得花好几千块。现在买一台电动车,充电成本只有三分之一,还环保,何乐而不为?

聊聊我国车企出口势头,2025年9月出口数据刷新纪录,表现依旧强势!-有驾

对比全球市场呢?

在欧洲,名爵在2025年1-4月欧洲18国市场以9.15万辆的销量领跑中国品牌,这是什么概念?

欧洲是全球最成熟、最挑剔的汽车市场。在那儿卖车,消费者不仅看产品质量,还看品牌历史、售后服务、社会口碑,方方面面都要到位。名爵能在这样的市场站住脚,说明中国品牌已经被欧洲消费者认可了。智己汽车也通过IM5、IM6等高端车型登陆英国、澳大利亚等市场。

注意,这里卖的是高端车,不是低端车。这说明中国车企已经不满足于在价格战里竞争,而是开始向产品升级、品牌升级迈进。

在新兴市场,中国车企的分层策略也值得关注。瑞虎、名爵占领性价比市场,就是说这些车定位在"我不是最便宜的,但我的配置和质量是同价位最好的"这个区间。比亚迪、智己则冲击中高端,用技术和设计去吸引对车有要求的消费者。这样的差异化策略,意味着中国车企已经从"我们卖便宜车"的思维进化到了"我们有各个价位的产品线"的思维。

说直白点,就是从"粗放式竞争"升级到了"精细化竞争"。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之前中国车在海外市场,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便宜"。

现在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变成了"哦,这是中国品牌,配置应该不错,而且售后有保障"。这种认知的转变,背后代表的是中国车在海外市场口碑的积累。就像当年的日本品牌,最初在美国也是被看不起的廉价货,但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现在日系车在全球都是"质量好、保值率高"的代名词。中国车企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虽然才刚开始,但方向是对的。

这些具体的车型出口数据,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大的产业现象——中国车企正在从"代工厂"升级为"品牌方"。瑞虎、宋、海鸥这些名字越来越为全球消费者所知,背后是中国车企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教育。现在的爆发,可以说是这些年投入的回报。

长安泰国罗勇工厂是赚快钱还是谋长远?

有人可能想:不就是出口数据好看吗?

至于这么大动作?

其实中国车企下了"血本"。2025年上半年,长安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5月16日),年产能10万辆,后期还要拓展至20万辆。同一时期,长城巴西工厂投产(8月16日),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7月1日)。这一系列的时间节点密集得不像是巧合,而是像是编排的战略步骤。

为啥中国车企要在这个时间节点集中建厂?

最直观的理由是成本考量。以前中国车企主要靠出口整车,每辆车从中国运到海外,要承担运输成本、关税、清关费用,加起来不是个小数字。

现在呢?

在当地建工厂生产,成本能降多少?

至少降三分之一。长安泰国工厂每年生产10万辆车,按每辆车能省5000块成本来算,一年就能省5亿。这还只是制造成本,没算上关税的节省。

聊聊我国车企出口势头,2025年9月出口数据刷新纪录,表现依旧强势!-有驾

但这只是表面理由。深层的原因是,中国车企要"扎根"。你想啊,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美国也加征关税。这种贸易壁垒会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如果还是只靠出口,那就太被动了。建当地工厂,用当地的原材料、当地的劳动力、当地的税收体系,这样就能规避很多关税问题。

上,这样生产出来的车就是"泰国车""巴西车"了,而不是"中国车"。同样的产品,换个身份,关税立马就能少很多。

长安在泰国建工厂还有另一层考量。泰国是东南亚的汽车制造中心,周边是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些新兴市场。长安在泰国建一个工厂,不仅能供应泰国市场,还能覆盖整个东南亚。

这样的地理位置优势,怎么能不用?

而且泰国对外资制造业有支持,这也是长安选择泰国的原因。

再看比亚迪在巴西的布局。巴西是拉美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车在巴西的销售量这几年增长很快,但受到关税影响。现在建厂以后,不仅能继续供应巴西市场,还能向整个南美市场辐射。

想象一下,一个工厂供应整个南美,这个想象力有多大?

这些本地化生产基地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降低成本,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服务体系。你在当地建工厂,就得雇用当地工人,得和当地供应商合作,得建设销售和售后网络。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是当地的消费者觉得中国车企真的要在他们这儿发展,而不是来赚快钱就走人。

当地也会支持。

为啥?

因为建工厂意味着就业机会、税收收入、产业升级。泰国欢迎中国车企来投资,巴西也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中国车企投资建厂,带动当地经济,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销售量继续增长。

全球市场对中国车的态度变了。2025年8月,中国在世界汽车市场中的份额达到38%,创下历史新高,较2024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十台车,至少有接近四台是中国品牌。这是什么概念?

这说明中国已经从一个汽车出口国升级为一个汽车强国。但问题也来了。消费者不再只看"便宜",开始挑技术、挑品牌、挑售后。想象一下,你花钱买了一台车,要用十年。你肯定想选一个能给你提供长期售后支持、有完整服务网络的品牌。中国车企这时候加速建厂、布局本地化,既是守住基本盘(俄罗斯、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也是在给新用户发信号:"我们不是来赚快钱的,是来扎根做生意的"。

说白了,中国车企不是在"死磕"价格战,是在"铺路"。用本地化生产加上技术服务,把"中国车"这个标签从"廉价"升级为"可靠"。你现在可能还觉得"中国车=便宜",但再过几年,可能就变成"中国车=配置好、服务好、性价比高"了。

这步棋如果成了,未来在全球卖1000万辆都不稀奇。

想想十年前,日本车企在中国的销量怎么样?

现在中国车企在全球的地位,有点像是当年日本车企对欧美市场的"逆袭"。只不过这一次,主角换成了中国。

聊聊我国车企出口势头,2025年9月出口数据刷新纪录,表现依旧强势!-有驾

中国汽车出口问题你可能也想知道

最近论坛上关于中国车出海的讨论挺热闹,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聊聊,这些都是消费者和业内人士最关心的话题。

"出口数据虚高吗?"

这是个很实诚的问题。9月单月出口52.8万辆,1-9月累计出口399.9万辆(乘用车),这个数据是海关和中汽协双重验证的。不是某个企业自己报的数字,而是用集装箱、用船舶、用海关单据能扒出来的真金白银。其中新能源车占比已经超过40%,这说明增长不是靠低端燃油车的数量撑起来的虚胖,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升级带来的增长。

你看看这个结构就明白了。如果中国出口的都是几千块钱的低端燃油车,那每辆车的利润就低得可怜,车企赚不到钱。但现在新能源车占比这么高,而新能源车的平均价格、平均利润都比燃油车高。这说明中国车企在向价值链的上游移动,而不是在低端市场做死做活的数量游戏。

"欧美关税影响大吗?"

确实有影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美国也加征关税。这些确实增加了中国车企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和成本。但你看看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就能理解为啥他们还这么镇定。

产能出海。这是词。关税可以挡住整车,挡不住技术和资本。长安在泰国建工厂,长城在巴西建工厂,比亚迪也在巴西布局。这些工厂生产的车,上就是当地车,不再受中国出口的关税限制。

换个角度说,中国车企不是被关税吓唬住了,而是用建厂来绕过关税。这叫"以守为攻"。

而且,中国车企在这些新兴市场根本不怂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这些市场对关税没那么敏感,看重的是产品质量和价格。中国车正好在这些地方所向披靡。

"和国际品牌比咋样?"

这个问题问得好。比日韩品牌?

新能源技术领先3到5年,价格比同级欧美车便宜,智能化配置碾压传统车企。你去看看配置单就明白了。一台中国电动车,15万块能配上自动驾驶辅助、大屏、全景摄像头、无线充电。

一台同价位的欧美车呢?

可能连全景摄像头都没有。这不是说中国车多么高端,只是说中国车企摸准了现在消费者想要啥。

但要说极致工艺、百年品牌底蕴、每个细节的打磨,中国车还是在爬坡阶段。宾利、劳斯莱斯这种级别的奢侈品,中国车企现在还做不了。

但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看重这个吗?

大多数人买车,第一考虑的是"好用、智能、实惠",而不是"这个车有100年的历史"。中国车正好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

从某个角度说,中国车企现在的竞争对手不是宝马奔驰,而是丰田本田和现代起亚。在这个竞争中,中国车已经有了明显的优势。

聊聊我国车企出口势头,2025年9月出口数据刷新纪录,表现依旧强势!-有驾

还有个问题是品牌认知。之前消费者听到"中国车"可能第一反应是什么?

"便宜,但质量不靠谱"。

现在呢?

"哦,配置不错,技术领先,价格也合理"。这种认知的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消费者通过用车、通过周围人的评价、通过网上的评测逐渐形成的。一旦这种认知固化了,就是一种无形的品牌资产。这比广告费好用多了。

中国汽车出海2025,给全球汽车产业提了个醒

从9月出口数据能看出来,中国车出海早过了"铺货走量"的阶段。现在得拼技术、拼本地化、拼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出口量高不可怕,怕的是有量没质;建厂也不难,难的是建得住、做得久。

想象一下未来几年的图景。东南亚,中国品牌的车满大街都是,当地年轻人把买中国车当成了首选。中东,沙特阿拉伯的土豪用上了中国品牌的高端电动车。拉美,巴西家庭里的第二台车八成是中国品牌。甚至欧洲,名爵、蔚来这样的品牌逐渐有了知名度。

这不是幻想,而是基于现在的趋势合理推测。

现在摆在全球车企面前的形势就是:传统欧美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陷入了泥潭,日韩品牌在电动化方面创新力不足,而中国车企像一匹黑马,用技术、用成本控制、用对消费者的理解,硬生生地卷出了一片天地。这种"卷"不是无序的内耗,而是良性的竞争,推动着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未来,东南亚、中东、拉美、甚至欧美市场,肯定是中国车企的"主战场"。9月这波数据探了探路,要是能站稳脚跟,其他品牌估计得跟着"卷技术、卷服务、卷生态"了。

毕竟,消费者不会为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但一定会为"好用、智能、可靠"的车掏腰包。

说到底,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塑,才刚刚开始。中国车企抓住了新能源这个机遇,也抓住了全球市场重构这个机遇。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中国车极有可能从"出口大国"升级为"汽车强国"。不是凭借规模和价格,而是凭借真实的技术实力和产业链完整性。

所以,你说这波中国车是赢麻了,还是才刚开始?

坦白讲,都对。赢麻了,因为出口数据确实打破纪录,品牌认知度确实在上升,技术实力确实在接近国际水平。但也才刚开始,因为真正的考验在后面——怎么把出口量的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怎么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做好服务,怎么在全球市场长期站稳脚跟,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火爆。

这些问题,就得靠中国车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逐个破题。但从现在的势头看,他们有这个能力。

咱就接着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