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PLUS EV车主“怒斥”,比亚迪拒绝免费换电池?

那一刻,舆论像炸开的汽油桶,主角是一辆白色的宋PLUS EV和一盏亮起的电池故障灯。

车主刘女士怒称,比亚迪当初承诺的“终身三电质保”不履行,要她掏六七万元换电池。

宋PLUS EV车主“怒斥”,比亚迪拒绝免费换电池?-有驾

短短几天,短视频、文章、弹幕齐上阵,“大厂失信”“车主被坑”成了热搜的主旋律。

情绪高涨,人群站队:网民对弱者同情,媒体也乐于挑事。

悬念就在这里——真相会像剪辑片段那样被推向极端,还是会回到平淡的理据上?

事情并不复杂。

时间线清清楚楚:2021年6月,刘女士购买了这辆车。

本意是家用。

两个月后,也就是2021年8月,她偷偷把车挂上滴滴,开始跑网约车。

宋PLUS EV车主“怒斥”,比亚迪拒绝免费换电池?-有驾

合同没改,厂家也未告知。

干了整整四年,里程累积超过三十万公里,平均每年八万多。

到了2025年秋天,仪表盘的电池灯亮起,4S 店判定需更换电池,报价六到七万元。

争论的焦点是“终身质保能不能用”。

比亚迪的承诺有前提:车辆必须是第一任车主使用,不能转手,不能用于营运性载客,还要绑定官方应用并保持正常使用。

刘女士的车在三点上都没合格,特别是商业使用这一条,直接把“终身”变成了无效标签。

更关键的细节是行驶方式:高频快充、激烈加速、频繁起停,这些都是电池衰减的催化剂。

宋PLUS EV车主“怒斥”,比亚迪拒绝免费换电池?-有驾

把电池寿命归咎于制造缺陷,难免让人联想到买手机天天高温游戏却要求厂商保修一样的不合理。

记者回访时有一段对话很关键。

记者问:“什么时候开始跑网约车?”刘女士迟疑后说:“从2021年8月就开始了。”先前的怒怼瞬间破裂,网友的同情开始转向质疑。

舆论场中不乏几句酸话:想钻空子的,往往先把声量用来掩盖事实。

这个案子并非孤例。

行业里对营运车辆的保修普遍更苛刻。

像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对营运用途的三电保障通常设有时间或里程上限,常见的限制是八年或十六万公里上下的条款。

宋PLUS EV车主“怒斥”,比亚迪拒绝免费换电池?-有驾

2013年或2023年(注:以公开判例为准)小鹏车主类似维权被驳回的判决,也提醒大家:合同写得明白,法庭多半按约执行。

从多角度看问题,有几种声音。

消费者角度讲,厂家的保修承诺应当清晰透明,销售时需把禁令强调到位。

企业角度认为,保修是基于合理使用的承诺,若被用于高强度商业场景而未告知,风险自负。

中立观察者会问:规则的边界谁来划?

信息不对称如何避免?

还有媒体角色:在流量驱动下,初期爆点容易被放大,后续核查往往被忽视,这种快节奏下的从众内容,对案件公正无益。

宋PLUS EV车主“怒斥”,比亚迪拒绝免费换电池?-有驾

读者会不会觉得这事带点荒诞?

一个人把家用福利当作生意补贴,遇到后果再把问题搬到公众面前索赔,听起来像情节反转的电视剧。

留给大家的选择题是:应不应该在规则明确的前提下,一视同仁地保护消费者?

当规则被利用,公正该往哪儿倾斜?

最后把问题还给你:遇到类似纠纷,是先查合同、保存证据、理性维权,还是先把情绪摊在镜头前争取同情?

留言说说你的看法,聊聊你碰到过的“看起来划得来,细读才发现坑”的经历。

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那股火,到底是被点燃的正义,还是被投机者利用的放大镜?

回头看看那盏电池灯,或许能找到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