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最近的成绩单看起来很复杂。一方面它的营业收入和销量都在增长,另一方面净利润却“哑火”了。这种既挣钱又亏钱的局面,好比一个看似生意红火的小店,其实老板每天愁得不行。
新车连连上市,“增收不增利”背后的真实压力
长城刚刚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业绩数据。说实话,乍一看营业收入的表现还挺“得劲”:前三季度赚了1535.82亿元,同比涨了近8%;单看最近的第三季度,营收增长更明显,达到了20.51%。从这些数字卖车确实卖得还不错,尤其是哈弗品牌,光前三季度就贡献了超过一半的销量,52.85万辆,增幅12.03%。还有魏牌,涨幅达到96.35%,简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净利润这块可不怎么亮眼。整体来比去年少赚了16.97%,而且扣掉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更是下滑了34.39%。第三季度单看也是一样,利润同比下降三成多。这就像一场马拉松,长城汽车跑得快,但“鞋子磨脚”了——从长城汽车的解释这源于加大了品牌投入和新技术、新车型的推广费用。换句话说,他们确实在努力,但烧钱速度也快,暂时拉低了利润。
新车与新能源布局,“慢”是问题的关键?
在所谓“增收不增利”的背后,长城的新能源转型不得不提。一组数据告诉我们,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卖出的92.34万辆车中,27.85万辆是新能源车,虽然比去年增加了不少,但和比亚迪这样的“大哥”比,还差了不止一点点。有人说,长城在电动车领域的存在感始终不够,是时候加快脚步了。
长城也不是没意识到问题。今年以来,他家密集推出新车,几乎涵盖了旗下的所有品牌和车型。比如哈弗的枭龙MAX、猛龙PHEV、新款大狗改款这些车,听名字也能感觉到一种“燃油与新能源汽车搭配齐发”的节奏。再说魏牌吧,高山7、8、9这一整套系列也全部到场,面对消费者释放足够的诚意。还有欧拉品牌的“猫系列”,甚至计划在2026年推出超跑,光是这个设想就让不少人“心里痒痒”。这一通操作,看上去是成套的应对之术。
但绕不开一个现实问题:比起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长城的新能源布局还是显得有点混乱。大量车型投放虽然能带来话题和销量,但能否真正打动消费者是关键。尤其是在电动车市场,“慢”的代价,说大了就是品牌黏性下降,消费者不愿意等。
海外市场与品牌分化:从机会谈到策略
长城还是有些“不错的牌”,比如海外市场的表现就让人眼前一亮。前三季度海外销量33.42万辆,占到了整体销量的近三分之一。海外市场,不仅意味着销量来源的多样化,更透露出长城在全球市场的潜力。如果能在新能源海外推广上“翻身”,也许能给国内市场做个有力补充。
长城旗下品牌的分化也值得思考。看魏牌,96.35%的增长率是个喜人的数字,但仔细看看它的销量,6.36万辆还是很有限。在更多业内同类产品都走高性价比路线时,高山系列这种动辄30多万的产品能否撬动市场份额?这就考验长城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车企转型的慢与快,长城还有哪些可能?
其实对于长城目前的情况,“懂行的人都清楚”,它处在一个既要打方向盘、同时还要踩油门的阶段。从销量到新车布局,再到新能源策略执行,长城汽车的未来充满波动,但也伴随机会。只有先留下足够的烟火气,车企才能真正走远。说个题外话,等到它的首款超跑亮相时,或许又是一波“吃瓜”的热闹时刻,看看是否能展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