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极狐把新款阿尔法T5放到台前,预售价一出,刷爆了车圈。 它这次既有增程版,也有纯电版,加起来一共6个配置,预售价区间落在12.38万到16.28万之间。
预售期还带着四项权益,目标是在10月底正式上市。 卖点够明白,就是要把“续航焦虑”这事儿撬开一个缝。
外观上,这车延续了新能源“密封脸”的流行样式。 灯很锐利,点亮后有冲击力。
前脸下方用了一条黑色的贯通式设计,两侧还做了三角形的进气造型,整体看上去更运动。 厂家准备了五种车色,熔岩灰是主推色,比较有辨识度。
车侧腰线往上提,收尾处处理得利落,门把手做成隐藏式,显得更干净。 尾部采用贯穿灯带,配合大尺寸扩散器,走起路来像是在比肌肉。
进到车内,科技感立刻上来。 中控是一块15.6英寸屏,抬头有22.8英寸的HUD,手机互联支持CarPlay和HiCar。
实用配置不吝啬:前排50W无线快充、座椅可以加热、通风和按摩,还有18个扬声器的音响阵列。 安全辅助层面标配L2级驾驶辅助,高配车型装了高通8775一体化芯片,支持城区和高速的NOA(有条件自动辅助驾驶)以及多场景自动泊车,看起来是朝着更聪明更便捷去堆料。
动力参数是整车的另一个话题点。 增程版搭载的是1.5L的增程器,这台发电机最大功率77千瓦;驱动电机最大功率200千瓦,峰值扭矩360牛·米,官方给出的0-100公里加速时间是6.5秒。
这套系统里用的是宁德时代“骁遥”电池——这颗电池是为增程体系特别调校的。 按CLTC工况,纯电续航能跑215公里;综合算下来,续航能到1215公里。
官方还标注了15分钟能把电量从30%充到80%。 技术参数里有一堆工程师会心一笑的数据。
北汽在增程动力总成上走了一体化集成路线,整套系统减重了约5%。 发电端的热效率被标注为40%,发电转换效率接近95%,油转电的能量效率被表述为超过3.5千瓦时/升,电驱系统的效率写着98%。
在WLTC工况下,标称的馈电油耗是5.18升/百公里;电耗约为16.5千瓦时/百公里。 说白了,这套方案就是在油耗和电耗之间找到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平衡点。
这些数据背后,有两类消费者会被拉扯。 第一类是长途出行频繁的人。
他们不想天天为找桩头而犯愁。 增程版提供的“油+电”组合,能够在长距离场景下展现更低频率的等待。
第二类是城市用户,短途通勤为主,纯电版可能更省心,充电可以安排在晚上。 你站哪边,决定了你会被哪种卖点吸引。
现实里,数据很漂亮,但使用场景会检验一切。 官方给出的15分钟充到80%听着诱人。
现实的充电桩排队、快慢充桩分布、冬季电池表现,这些都可能让数字打折。 再说增程车,发动机长期在高转工况发电,其噪音、振动与真实油耗也值得一试。
能不能在真实路况里保持官方的油耗和续航,是很多消费者想问的问题。 车圈现在有个热门话题:增程车会不会是下一个爆款?有人说这是最接地气的过渡产品。
有人担心这会让纯电技术脚步变慢。 我的观点是,增程并不是终点。
它像一座桥,把目前充电配套不均衡和用户对续航的高期待连接起来。 但桥不是长久之计。
终极目标还是全面电动化和更快的充电网络。 用个比喻:增程是应急充电宝,而不是家庭电能中心。
想象一个场景:周末三口之家自驾去郊外。 车主小王抱着怀疑去看车,朋友小赵说“增程吧,真香。”小王半信半疑。
当天试驾后,发现加速不错,座椅舒服,导航会算出带油站的路线。 回程加一次油就解决了里程问题。
那种安心,确实值钱。 生活里,安全感常常比几分钟的充电更值钱。
市场层面,价格区间对竞争力很关键。 12.38万起步,16.28万封顶,这个定位会直面很多品牌的中端车系。
配置上攻,价格上亲民,这是厂商争夺市场份额的常见策略。 能把功能硬件做到位,同时把用户痛点(续航、充电、舒适)照顾到,就可能赢下一大批“刚需党”。 我给出两个建议,给想买车的人参考。
第一,做一个真实场景的测试。 把车停一周不充电,按你平时出行频率来跑两周,记录油耗和电耗。
第二,评估本地充电桩分布。 家里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增程版的吸引力会更高。
生活场景决定选择,不要被光鲜的参数牵着走。 总结一句话:阿尔法T5这次把“续航与舒适”做了较为均衡的组合。
它不是为技术狂热打造的理想机种,但很可能成为注重实用性的家庭用户的新选择。 社会正在向全面电动过渡。
短期内,像阿尔法T5这样的产品会继续存在并发挥价值。 你更看重哪一点?是真正的续航自由,还是城市里的零排放安逸?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会选增程还是纯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