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由京东、广汽集团、宁德时代联合推出的国民好车引发关注,彰显出合资科技巨头在智能电动车市场中的新布局
我其实一直在琢磨,为什么那么多传统车企还在坚持燃油车不过时的观点。你知道吗?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新车销量里,燃油车占比还是大概80%。这数字强烈暗示:虽然新能源车在快速增长,但燃油车的市场基础还挺稳。一方面,很多用户还是惯油耗感,另一方面,供应链还在,尤其是零部件这一块,真的像流水线一样,大家都知道,谁都不能突然断了供应。
说到供应链,说白了就是分工合作,像个工厂吃饭的形状。没错,核心配件,比如电池、芯片、电机,宁德时代占了大头。去年我翻了下它的财报,电池出货量超过了4GWh(这个数字不好说清楚是不是算得精确,但体感整个电池市场的火热,一天一个新纪录的模样),这让我觉得他们应该是全行业基础供应TikTok的主播了。
但问题是,供应链的博弈很复杂。就像我们在菜市场买菜,到底谁的菜最便宜?只这里除了价格,还涉及到控制权。车企和供应商的关系,有时更像合作伙伴,有时又像敌人。有段时间,有车企试图自己组装电池,但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就是说,研发流程不能忽略。研发新车,就像做菜一样,要有配料表和厨师技能。很多人觉得,造车很难,但我觉得,关键在供应链跟不上,创新也没用。
这个点特别明显,汉和SUV和一线合资品牌,成本其实差不多,价格也挺,卖得还挺热。但你问我,用户感受一下?差别绝对存在,特别是用车体验和维护成本。比方说,某款国产车车身用料上,虽然心里知道会比合资差点,但在油耗控制和售后服务上,还真就差不了太多。反倒是合资车型保值率比较高,尤其是二手市场。毕竟,普通家庭买车,最关心的还是以后还能卖多少钱。
我记得有个销售跟我说:你看这些国产车,终于走入了家庭的平民化层次。但我反问:是不是都挺廉价,是不是质量就差?实际上,国产车里有几款配置很有技术含量,像某些配置宝马进口到中国,都没国产的几款高端车配置丰富。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有时候我就在想,合资车真的还能靠品牌撑多久?还是说,未来更多只变成炫耀的工具,而用车的逻辑在转变。
对比一下,那天我刚好翻了个笔记,记得去年某合资品牌推出的某款紧凑型,起售价差不多在10万,车内配置还挺丰富,操控也还凑合。但朋友开完后吐槽:油耗太高了吧,百公里得8左右。我心想:这台车是真的耗油,还是油表不准?平均油耗的误差至少得10%,因为实际操控中,这车油耗可能在7到9之间变动。
这就让我想到,很多用户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技术指标,更在意用得顺手。我有个朋友,他新买了台国产SUV,开着四五个月后发现,油耗偶尔飙到九十了,洗了洗节气门之后又正常了。油耗是不是个硬指标?说不准。毕竟,发动机磨合期、驾驶惯,还有路况,差别太大。有一次我跟他聊天,他还说:我感觉开这个车就像带着个金矿在身边,随时可能出问题,但油耗比我以前那车低。听了这话,我都开始怀疑,油耗是不是也是主观感觉。
说到像样的用车体验,很多其实都差不多。比如刹车、操控、座椅舒适度,差异可能只是细节的问题。有次去试驾朋友推荐的某合资SUV,开着开着,我心里突然一动:这个车刹车真稳,线性好。但转念一想,这车调校和国产的差不多啊。差别只在品牌认知和用户心里。
买车还得考虑后续的维护成本。我曾经做过个简单估算,百公里的油耗成本,假设6元每升,油耗7升,才算得。在北京,交通堵车多,实际油耗可能高个10%。加上保养、保险、维修的平均花费,每年的用车成本差别不大。一个朋友说:我都得算算这车保值率,要不然真就亏了。大多用户还是在用得起,开得顺这条线上徘徊。
你说,像我这种自媒体作者,每天摆弄新车的资料,难免会陷入技术细节的迷思。真正用车的那个人,最关心的,是它是不是好用是不是可靠。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刚看过一篇关于某新能源车里程焦虑的文章,评论区有人问:真能跑500公里不?除了电池容量,还得看实际驾驶。我猜测,这个看实际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特别研究过,不过他们的心理预期很重要。
有时候会觉得,造车这活真麻烦。新技术层出不穷,零部件供应总在变,像个不停变换的拼图,拼不完。关键是,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从省油耐用变成了智能好玩。这一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很显眼。很多用户会说:我用过几次,挺方便。但很多辅助功能的实用性还是打了点折扣。像我朋友开着新买的车型,自动泊车几次,虽然操作简单,但往往也得自己二次确认一遍。
比如国民好车这次的合作,突出了什么?我觉得是多方整合。京东、广汽、宁德,不工厂、渠道、核心部件,三方面联手,很像快递+超市+手机的组合。背后没人愿意说供货难搞,但这就像合伙打劫,得分工明确,谁赔钱都不想,但谁也不能掉链子。
有个细节还挺有意思,昨天我给朋友讲起那个国民好车幕后,好奇问:你觉得它会变成市场的爆款吗?朋友皱了皱眉:我觉得还得看消费者怎么想,毕竟,咱们的国民车,现在还在追求价格合理、实用耐用。我点点头,这个合理其实变得特别复杂。什么叫合理?价格、品质、品牌口碑,还得看用户心理。
这段时间,身边的用户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变高了,但也伴随着一点迷茫。有户朋友说:能不能一步到位?他心里还不信新能源,感觉电不够用或者充电难。我曾经估算过,普通家庭充电要找个时间段,不溢出生活节奏太多,但充电站的布局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普及。只是,城市里不断在建充电桩,慢慢把那块心结去掉。
换个角度想,很多人觉得买车其实不就是买条路?交通便利、油耗低、不堵车,才是真正吸引人的理由。供应链不断优化,价格也慢慢变平,用户对品牌的迷思,也在逐渐淡化。究竟,未来好车的定义会是什么?我猜,可能会变得更贴地,更在乎实际开的体验。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有没有想过,很多硬指标其实都是给晒车的,不是真正考虑用车的?也许,未来的购车者会更关心:这车在日常通勤中,能省心、省油、省事就行。
想问一句:你认不认为,用车的品质会变得比品牌的影响更重要?我自己还在琢磨中。这车,你会怎么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