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陈震的“劫”:一句话得罪一个品牌,却被千万粉丝围攻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的手机APP,跟人似的,都学会记仇了?

你只要不小心对某个东西点了下“不喜欢”,它能立刻给你推送一百个支持它的文章,非得逼你表态。

那股劲儿,简直了。

说起这股劲儿,我最近刷到陈震那事儿,真把我看懵了。

你以为他得罪了哪家大佬,或者爆了啥惊天猛料?

压根不是。

他只不过是说了句实话,大概率是点评了某家国产新能源车,觉得那车虽然好,但总有些地方没做到位,比如某个按键设计得有点反人类,或者车机系统反应慢了半拍。

就这么点事儿,评论区立马天雷勾地火。

我跟你说啊,骂他的人,成分比奶茶还纯粹,几乎全是那个品牌的狂热粉。

车评人陈震的“劫”:一句话得罪一个品牌,却被千万粉丝围攻-有驾

这帮人,你随便翻翻他们的主页,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集体主义”味儿。

他们骂起人来,那叫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根本不跟你讲道理。

你发个今天天气好的动态,他们能冷不丁冒出来一句:“天气再好,也掩盖不了你当年瞎评我家XX车的罪恶!”

你说你冤不冤?

这让我想起当年,某位著名篮球运动员,也是因为一个赛季发挥不好,被自家球迷在网上骂得狗血淋头。

当时有评论说:“我爸妈都说不着我,你算老几?”

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觉得是神来之笔,道尽了粉丝圈那种“我为你付出,你就必须完美”的变态逻辑。

陈震这次,就是被这股逻辑给反噬了。

他得罪的哪是一家车企,他得罪的是人家的信仰图腾,是信徒们亲手打造的“乌托邦”。

这事儿的核心,其实跟车压根没关系。

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展示了网络世界里“品牌即我”的奇葩现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开什么车、用什么手机,就跟你身份证上的籍贯一样,成了撕不掉的标签。

你不仅要为它的优点摇旗呐喊,还得拼死捍卫它的缺点。

对品牌的攻击,就是对你个人价值观的践踏。

在这种认知下,理性分析?

不存在的。

摆数据?

你那是断章取义。

讲体验?

你那就是收钱的黑子。

你看他们的“饱和式攻击”,战术清晰得跟教科书似的。

主攻手负责在陈震的每一个新视频下留言,把无关的负面情绪狠狠输出,带起节奏。

侧翼负责扒黑料,把你三年前的点赞记录都翻出来,证明你心里早就站队了。

还有一批人负责“控评”,在路人评论里复制粘贴,把客观的声音淹没。

一套组合拳下来,水泼不进,针插不进,一个由他们主宰的舆论场就这么形成了。

这套路,比好多公司请的公关团队都专业。

我琢磨着,这帮粉丝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维护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辆车吗?

也许是,但更多的,可能是在这场狂热的“圣战”中,他们找到了一个释放焦虑、获取身份认同的出口。

在现实生活里,可能他们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但在网络世界,他们是“神祇”的守护者,是“正义”的执行者。

这种虚幻的权力感,让人上瘾。

陈震呢,估计坐在那儿都快挠破头了。

他一个资深车评人,大半辈子都在跟车的机械参数、性能数据打交道,他懂车,他懂市场,但他可能真的不懂,人心的“扭曲”能到这个地步。

他也许以为,只要讲道理,就能说服所有人。

结果,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堵由情绪、偏见和集体幻觉筑成的铜墙铁壁。

这不,他一脚踹上去,没把墙踹倒,自己还把脚给崴了。

这事儿给咱们这些“吃瓜群众”提了个醒。

你以后在网上冲浪,发表点小意见可得小心了。

你永远不知道,你一句无心之言,会触碰到哪个群体的“神圣领域”,然后引来一场莫名其妙的“圣战”。

你以为你只是在讨论一辆车,人家却觉得你是在亵渎他们的信仰。

而你,就是那个被当成祭品的“异教徒”,你说你惨不惨?

所以,归根结底,这个事儿,到底是谁的锅呢?

是陈震的口无遮拦?

是品牌方的放任自流?

还是这届网友太难带了?

我告诉你,我觉得都不是。

这其实是互联网的锅,它把所有人的情绪都放大了,把每一个小小的“部落”都武装成了“军队”,然后让所有人,都成了这场荒诞戏剧里的演员。

而你我,都不过是坐在台下,一边吃瓜,一边心有余悸地看着。

这瓜,吃着吃着,就有点不是滋味了。

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