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油车降价潮,新能源高端化下的用车故事
这几年身边买车的人,话题都变了。前阵子和表哥在小区门口碰见,他那辆老雅阁已经开了快十年,说是现在想换新车,但去店里看了一圈,本田、雷克萨斯这些原来要加钱排队的品牌,现在都在打折促销。他还念叨,“以前我提雅阁的时候,加价一万多呢,现在送保养还贴膜。”销售小李顺嘴就说,现在油车不好卖,都得让利,要不库存压得慌。
其实这种情况不止一家两家。前些天维修厂师傅喝茶时聊到,“奔驰轮毂转向那个功能,以前单独收几千块钱,现在没啥人问,还不是被电动车逼的?”他边抽烟边摇头,说现在德系豪华、日系二线那些牌子,也不得不放低身段,价格跟着市场走,不像过去那么牛气。
但你再看看新能源这块——哎,这价格是真敢往上走。邻居阿姨去年买了台国产纯电SUV,三十多万,比她儿子前年买凯美瑞还贵点。“咋这么贵?”她在群里发语音吐槽。我回她一句:“配置高呗,你那自动泊车、全景影像、电动尾门,可比燃油凯美瑞齐全。”阿姨半信半疑,其实大家心里也明白,这几年国产新能源冲进高端市场,有点“品牌溢价”意思了,一个LOGO能顶不少钱。
有意思的是,以前咱们总觉得进口就是好货,比如宝马奥迪那些标志,一出街面倍儿有面子。但你真去修一次,就知道什么叫“羊毛出在羊身上”。记得隔壁王叔去年换个奥迪后视镜壳,被配件专员报价差点吓晕,说是原厂要三千多,他直接跑汽配城找副厂件才算省事。这种垄断式定价,在新能源汽车兴起之后慢慢被打破。国产新势力开始玩高端,比如某些系列据说用华为技术加持,连东风小康这种做微面的企业都能靠合作杀入30万级别车型市场——微信群有人调侃,“谁能想到以前拉菜的小康,如今跟奔驰抢客户。”
还有江淮这个牌子,以前存在感真低。我大学同学家就是江淮老用户,那会儿除了省油没啥亮点。但最近听他说尊界系列直接瞄准百万级别豪华细分,有次聚会他拍胸脯吹牛:“我们家以后开出去也不用羡慕别人红旗或者沃尔沃啦!”虽然听起来夸张,不过从销量数据来看(群友自测),确实传统豪华品牌份额被挤掉不少。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少人还是觉得国产新能源太贵。有个朋友刚拿驾照一年,看中一款热门纯电轿跑,但看到售价直皱眉头:“怎么比同级别燃油版还贵?是不是厂家故意抬价?”我劝他仔细看看配置:L2辅助驾驶、座椅通风加热、大屏导航……这些东西以前只能选装或者加钱买,如今成标配了。而且充电桩安装免费服务也是近两年才流行起来,我自己装过一次,小区物业磨蹭半个月,总算搞定,比起当年找师傅拉管道轻松不少。
讲个冷门配置吧。有位技师朋友曾经研究过某款自主纯电车型,据他说后备箱底板下面藏着应急充气泵和补胎液,还有专用USB供电接口,用来给露营设备充电。这种设计燃油轿车基本没有见过,只能说明现在厂家越来越懂年轻人的生活场景需求。不光如此,新势力喜欢把OTA升级当噱头,每次推送更新就像手机刷系统一样,让很多老司机都有种“科技赶超”的错觉。不过售后群里偶尔有人吐槽OTA升级容易卡死系统,要重启恢复设置才能正常使用,这倒也是实际体验里的“小插曲”。
关于未来涨跌嘛,其实圈内流传一种说法:等到新能源彻底把燃油主流干趴下,再涨一波价格,把之前亏损赚回来。不过维修站老刘经常挂嘴边一句话,“只要竞争激烈,就没人敢乱涨。”毕竟造新能源汽车不像过去那样必须全套自产自研,只要供应链稳妥,比如宁德时代或比亚迪愿意合作,小米汽车也可以短时间量产出来。所以谁想垄断市场,一旦抬价立马有同行顶上来,很难形成一家独大局面。(这一条销售小赵微信语音顺带科普过)
最后扯远一点,我舅舅最近琢磨着卖掉他的旧帕萨特换台混动SUV。他纠结很久,到处问行情,还特地请教楼下修理铺的李师傅,人家拍桌笑道:“今年二手帕萨特便宜得很,你早几年还能多卖几万!”可惜啊,当初看重的是德系标志,如今发现新势力不仅性价比更高,用起来毛病也少,就是心理落差挺大。至于将来怎样发展——反正我朋友圈已经开始晒各种奇葩改装、新能源长途旅行照片,有时候路况遇堵还能靠智能导航绕路,就是偶尔APP失灵让人抓狂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来源于微信群聊天记录及本地维修站闲谈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