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邮政联手了公交,俩“慢郎中”搞合作,市民们都看懵了

得,又来一个。

西安邮政,西安公交。

这俩名字放一块儿,你脑子里第一个画面是啥?

我猜猜。是不是一个穿着绿制服的邮递员,气喘吁吁地刚从叮叮当当的二八大杠上跳下来,满头大汗地挤上一辆摇摇晃晃、塞满了大爷大妈和“你好,请刷卡”提示音的公交车?

画面感是不是有点拧巴?有点穿越?

可这事儿,它就这么发生了。俩“国字头”的老大哥,前两天开了个会,叫什么“交邮合作,共建共享”,说要“强强联合”,搞出“1+1>2”的效果。

我看到这新闻,第一反应不是兴奋,也不是期待,而是差点把刚喝进嘴里的茶给喷出来。

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你家楼下两个下棋下了一辈子的老大爷,一个天天念叨“炮挪一步活全盘”,另一个天天琢磨“车走直路炮翻山”,突然有一天,俩人一拍桌子,宣布要合伙开个网吧,搞电竞战队,目标是打进世界总决赛。

你除了愣在原地,嘴巴张成一个“O”形,还能干啥?

说白了,邮政和公交,在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认知里,早就被贴上了一个共同的、有点褪了色的标签——“慢”。

一个代表着信件、包裹的“慢”递,尽管这些年也在提速,但在顺丰、京东这些“快”得像闪电一样的同行面前,总显得有点步履蹒跚,像个不紧不慢的老好人。

另一个呢,是城市地面交通的“慢”系统。在地铁呼啸而过、网约车随叫随到的今天,公交车那“站站停”的节奏,更像是一种怀旧,一种属于上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现在,两个“慢”郎中凑到了一起,说要搞“创新转型”,激发“国企新活力”。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值得咱哥几个坐下来,好好盘一盘。

关键在哪儿呢?不在于他们说了什么,而在于他们没说什么。

你看通稿里那些词儿,“资源整合”、“协同效应”、“国企城市合伙人”,漂亮,真漂亮。都是那种你在PPT里看到,会觉得“嗯,有水平”,但一合上电脑就忘到后脑勺的词儿。

咱们得把这些“云端”上的话,翻译成“地面”上的大白话。

他们说的合作切入点,是“场地及人员车辆复用”。

“场地复用”,这个好理解。公交总站那么大地方,空着也是空着,开个邮政代办点,收个快递,卖个报纸,顺理成章。这事儿不新鲜,很多地方的便利店早就在干了。最多算是锦上添花,谈不上什么“里程碑”。

真正的戏肉,在“人员车辆复用”上。

这六个字,想象空间可就大了去了。怎么复用?

方案A:公交车司机在每站停车的30秒间隙里,从驾驶室旁边的一个小货箱里,飞速抽出一两个包裹,递给在站台等候的收件人?“王大妈,您的快递,拿好嘞!下一站,小寨!”

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公交司机本来就够累了,一边要盯着路况,一边要盯着乘客刷卡,现在还要兼职当快递小哥,怕不是要精神分裂。再说,万一包裹拿错了,或者后面车按喇叭催,这一车人的时间谁来负责?

方案B:邮政的绿色小货车,在送完片区的快递后,摇身一变,挂上个“XX路区间”的牌子,开始在胡同里接送买菜的大爷大妈?

这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邮政车的设计、保险、运营资质,跟客运车辆完全是两码事。这已经不是“复用”了,这是“跨界作死”。

所以,我估摸着,他们最可能想的,是一种更“取巧”的模式。比如,利用公交车的大肚子,在不影响乘客的情况下,捎带一些同城的中转包裹。比如从城东的邮政分拣中心,拉到城西的公交总站,再由那边的邮递员分发。

这叫“邮路公交化”。听起来好像可行,是吧?把公交车当成移动的、定时的、定点的物流传送带。

西安邮政联手了公交,俩“慢郎中”搞合作,市民们都看懵了-有驾

可你再往深了想一层,问题就来了。

公交是客运,第一要务是“准点”和“安全”。邮政是货运,第一要务是“效率”和“准确”。这两个KPI,天生就有冲突。

公交车因为堵车晚点了,那一车的包裹怎么办?耽误了“次日达”的承诺,算谁的?是怪路太堵,还是怪公交司机开车太面?

包裹在颠簸的公交车里,丢了、破了、被人顺手牵羊了,责任怎么划分?是邮政没打包好,还是公交公司没看管好?

这些都还只是操作层面的小麻烦。真正的大麻烦,在骨子里。

这两家企业,都是典型的、有着悠久历史和庞大身躯的国企。这种企业的特点是什么?不是没人才,也不是没资源,而是深入骨髓的“部门墙”和“流程主义”。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邮政的一个小领导,给公交的一个小领导打电话。“喂,老张啊,我们有批货要跟你们明早8点那趟5路车,你给安排一下?”

老张在那头估计得官腔十足地打个哈哈:“哎呀老李,这事儿我一个人定不了啊。我们有我们的排班制度,运货得上报调度中心,调度中心要请示运营部,运营部得跟安全部开个会,最后形成文件,我才能执行。要不,你先走个流程,发个申请函过来?”

一个申请函,盖上七八个章,一来一回半个月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

所谓的“协同”,听着热血沸腾,做起来全是鸡毛蒜皮。这就像你试图把两台不同型号的老爷车,焊在一起,希望它能跑出跑车的速度。结果往往是,不但跑不快,连原来的方向盘都找不着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骂我了:老姜你个喷子,人家国企想改革图变,是好事儿,你怎么就知道泼冷水?

别急,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恰恰认为,这次合作,暴露了一个极其真实、甚至有点悲壮的真相。

那就是,在互联网这股巨浪的冲击下,这些曾经的“巨无霸”们,真的焦虑了。

你想想,邮政的对手是谁?是那些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仓储武装到牙齿的民营快递巨头。人家已经快进到无人机配送、隔空投送了,你还在琢磨怎么把包裹塞进公交车。

公交的对手是谁?是地铁、是网约车、是个体私家车。城市越来越大,人们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快,要舒适,要点对点。公交的“慢”和“不确定性”,正在让它逐渐失去年轻一代的青睐。

所以,这次所谓的“强强联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难兄难弟”的抱团取暖。

这不是贬义。在寒冬里,懂得抱团,本身就是一种求生的智慧。

他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敌人——那个日新月异、不讲情面、让所有“慢”公司都无处遁形的时代。

他们都意识到了,再不变,就真的要被淘汰了。这种被时代逼到墙角的危机感,才是这次合作最根本的驱动力。通稿里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不过是给这份焦虑,穿上了一件体面的西装而已。

所以,我既不看好这次合作能立刻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名堂,但我也不想彻底否定它。

因为它至少说明,大象,开始转身了。

哪怕姿势笨拙,哪怕颤颤巍巍,哪怕看起来有点滑稽可笑。但它确实感觉到了疼,想要动一动了。

这本身,就比一动不动地趴在那儿,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要强得多。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那“十大项目”能不能落地,而在于这两家企业的“脑子”,能不能真的换一换。能不能把“管理思维”切换到“服务思维”,把“流程至上”切换到“用户至上”。

能不能放下身段,真正去琢磨: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

是需要一个能在公交站顺手寄掉的快递?还是需要一趟能精准预测到站时间、全程不堵车的公交?

如果只是把两个旧世界的积木,用旧方法搭在一起,那最多也就是个奇葩点的组合,很快就会散架。

但如果,他们能借着这次“联姻”,真的去思考怎么打通数据,怎么优化线路,怎么提升每一个环节的用户体验,把“国企城市合伙人”这句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便利……

那这事儿,或许还有点看头。

我就说到这儿。我呢,作为一个天天挤公交、也天天收快递的普通市民,对这事儿持一种谨慎围观的态度。

我等着看,这两位老大爷的“摇滚乐队”,到底能唱出个什么调调。是石破天惊的重金属,还是一首跑调的《夕阳红》?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是神来之笔,还是瞎折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