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飓风席卷车圈:48位高管换防背后的生死时速
2025年9月。这本该是车市“金九银十”的销售黄金期。然而,比销量战更早打响的,是一场席卷整个汽车行业的人事大地震。
3周。9家中国主流车企。48位高管岗位调整。10位品牌一把手更换。
这场风暴的中心,是长安汽车。它的阵势最大。最高管理层彻底重构。董事长朱华荣、总经理赵非、党委副书记谭本宏组成新核心。叶沛升任常务执行副总裁。米梦冬升任公司副总裁。六大品牌掌门人齐齐易主:王孝飞执掌长安福特,杨大勇分管启源和引力,王辉出任阿维塔科技董事长,邓承浩升任深蓝汽车董事长。
更引人注目的是深蓝汽车引入了外部血液——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出任CEO。传统车圈与科技圈的边界。正在模糊。
广汽的动作同样剧烈。他们直接向全球公开招聘8名高管。包括总经理。这被视为从“战略管控”转向“经营管控”的标志。同时,已退休的前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张跃赛被带走调查。反腐的刀刃。冰冷刺骨。
一切调整都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番禺行动”。到2027年,广汽自主品牌销量要占比60%以上。挑战200万辆年销量。压力巨大。
东风汽车则将猛士科技总经理曹东杰调往东风本田。意图明确。希望将自主板块在新能源领域积累的经验。系统性赋能给合资业务。为合资企业注入新动能。
国有车企的调整。自上而下。系统性极强。
民营车企的换防则显得更为精准。像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斑马智行原副总裁王军加入比亚迪。负责智能座舱架构和地图研发。他的使命是助力比亚迪推进舱驾一体战略。优化“天神之眼”系统。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杨冬生曾透露,公司将推出One-Board舱驾一体产品。王军在操作系统底层架构的经验。至关重要。
理想汽车则对其自动驾驶部门动了“大手术”。将原有的三个核心部门拆分为11个更精细的二级部门。所有负责人直接向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汇报。原三位核心负责人相继离职创业。客观上加速了这次重组。理想取消了大规模的“封闭开发”模式。旨在提升效率。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小米汽车仍在持续其“挖墙脚”策略。引进了前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法比安·施默尔兹。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6位拥有海外豪华品牌背景的高管入职小米。雷军打造国际化团队的决心。不言而喻。
一汽奥迪的换帅。则充满了象征意义。
9月1日傍晚。中国一汽党委副书记梁贵友宣布:郭永锋接替李凤刚。担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立即生效。
李凤刚的任期。未满两年。这位给自己贴上“i人营销官”标签的80后掌舵者。是BBA中唯一长期坚持更新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中方高管。他发布了80多条视频。风格安静却有力。
但理性风格未能扭转销量颓势。2024年一汽奥迪总销量下降12.5%。创近年新低。2025年上半年。销量继续同比下降10.2%。排在宝马和奔驰之后。
接任者郭永锋。同样是一位80后。拥有深厚的数字化背景。他的任务清晰无比:止跌回升。
这场人事飓风。并非偶然。
背后是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技术迭代加速。市场对车企的创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核心竞争力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人事调整就成了车企打破自身桎梏的关键。
国有车企的调整动作更大。更强调系统性和顶层设计。而民营车企和新势力则更灵活。精准补位。重点强化技术短板。
高管换防的背后。是车企对新战略方向的探索。是所有玩家面对转型加速的集体焦虑与主动求变。
换帅如换刀。但决胜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刀本身。
更在于握刀的手。在于使刀的法。对企业来说,关键还得看后面怎么干,方向对不对。
九月的人事飓风只是一个开始。这场关乎生存的竞赛。正变得愈发激烈。所有人都全力以赴。没有人敢松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