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极氪9X发起预售,该车预售价47.99万起,最高配Hyper版56.99万,这样的价格对于一款国产车来说,如今并不鲜见,但是依旧让人咋舌。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官方随后宣布极氪9X预售1小时订单42667台。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反复确认,然后又去确认了一遍9X的预售价。确认无误后,我不由感叹,不都说经济下行吗?不都说降薪裁员吗?那为什么一台预售价50万级的国产车1小时就能收获4万多订单?
当然,我不是在质疑这个订单数,更不是质疑国产车不配卖50多万,只是在质疑我的收入。
我认真研究了一下极氪9X的配置,确实很到位。除了大型SUV该有的尺寸,像900V、6C快充、双电机四驱、闭式双腔双阀空悬、3秒级零百加速、全地形驾驶模式等等,在入门的Max版上就能看得到。
另外,9X也有一些创新或者说比较偏情绪化的功能卖点,比如说可以前后滑动的后排娱乐屏、可向后180度旋转的二排座椅、一二排四个电动门板。当然,这类设计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国产品牌的微创新:有点东西,但不多。
其实任何一款车想定价在50万级别,如果不是仅仅只当个品牌吉祥物,还想有点销量,那么无外乎要满足下面几点:
1. 核心技术足够领先,得有显著的代差优势或者形成牢不可破的技术领先印记,比如说问界M9;
2. 品牌影响力足够强,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类似“粉丝经济”的效应,比如说小米;
3. 产品打法足够新颖,能够开辟新市场或带来全新体验,而且必须手握先发优势,比如“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鼻祖”,理想L9。
离开了这三点,那成功的概率就极低了。
极氪此前推出的30万级的001,之所以能热销,其实也是戳中了第三点。
而如今,随着极氪001销量“膝斩”,极氪X/007/7X等新车均未能真正一炮打响,领克900杀入极氪高端产品线的价格腹地,再加上极氪先后与领克合并,随后又被吉利“收回”,极氪品牌的价值其实是在被拉低的,至少在我看来,目前还是无法支撑起50万级高端产品的。
当然,我们看到极氪与领克在今年年初合并之后,极氪科技Q1财报数据有了显著改善,整车营收191亿元,同比增长16.1%,综合毛利率提升至19.1%,一季度盈利5.1亿元(按港股会计准则)。这说明整合后,研发投入的降低、BOM成本的降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营销服费用的降低,是能够有效改善经营状况的。
但是这种合并的潜在负面影响也客观存在,那就是对于极氪原本独立运营带来的高端形象价值的稀释。
当然,吉利这次大刀阔斧的整合,或者说改革,也许是在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期目标做准备,希望通过体系化作战赢得未来。
只是所有改革的开端都会经历混乱,挺过去那就是柳暗花明,挺不过去就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以说回到极氪9X这次的预售订单,如果这份订单数据最终真的能够转化成实打实的销量,同时极氪在产能、交付上也抓住了这波“富贵”,那么就意味着极氪品牌形象至少还立得住。而且这种旗舰车型如果真的能热销,对于未来极氪整体销量的潜在推动作用也是必然的。
但如果这份漂亮的订单数据最终没能转化成实际销量,或者正式上市交付后销量只能坚挺两三个月,那么这份订单对于极氪来说,就只能是一次短暂的自嗨式高潮,将会给极氪后续产品布局、产品定义带来更大的挑战。
Ps:国产品牌冲击高端,这依旧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我们期望看到中国车将BBA等海外品牌彻底拉下神坛的那一天,但是在通往这一最终目标的道路上,我们也该时刻保持清醒,脚踏实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