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混杂着机油、咖啡和哀愁的气味。一个普通的8月周末,我照例路过市中心那片“黄金地段”4S店聚集区——玻璃外墙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店里却静得出奇,只有反复循环的促销广播和偶尔响起的脚步声。以往人头攒动的奔驰展厅,如今空旷得能听清天花板里老空调的低鸣,一辆捷豹XEL被红绸子包裹着,身价却只剩下“20万出头”。销售顾问一遍遍刷着手机,和我热情地攀谈:“这是全市最低价,再不买要没了。”
说实话,这种“人还在,价格先跳窗”的画面,多少有点黑色幽默——比股票暴跌还刺激。以前动不动三十多万的豪车,现在“腰斩”成了标配,奔驰C级降12万成了“哥中哥”,连自主阵营中的轩逸都打出比国产车还要狠的低价——归根结底,怎么形容?“落地成盒”,这词给这些燃油车用,很贴切了。
我们来理个线。现状是这样的:燃油车厂家眼看着新能源车像病毒一样蚕食市场份额,而新政策的“清库倒计时”又嗷嗷逼近……于是,各路合资和豪华品牌被迫自降身价,集体翻跟头。始作俑者当然是那些性价比爆棚的新能源厂商和政府政策,但对于终端销售来说,这场战役里没人能全身而退。
冷静看数据。懂车帝榜单前五十名降价车型,九成都贴着“合资”或“豪华”标签。捷豹XEL最高直降52%成“联盟盟主”,奔驰A级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品牌,两年贬值顶得上你一套二线小城市的房。轩逸直接拉“白菜价”,却诡异地没能左右最终销量——诱人的价格,并没化成销售员梦寐以求的“转化”。本田雅阁降了6万却只是看热闹的人多了,交订金的人没见涨。比亚迪秦这种国产新能源反而趁机“躺赢”。
新车降价,旧车主炸锅。刚开几个月的奔驰车主一边数落着贬值噩梦,一边在二手平台上卑微地“讨价还价”;而新能源车主则高唱“保值曲”,朋友圈里晒自己买完车掉价慢,眉眼间满是资本家般的得意。出租车司机倒觉得“油车没死”,油价高归高,但“跑得远,修得快”。有人以为自己是在收报废福利车,另一批人则等着最后一刻终极大甩卖。
最滑稽的,也许是4S店销售员们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对着比绞刑架还冷的业绩目标和库存量刷存在感。一边向厂家哭诉:“一辆亏一辆!”一边还得对顾客说:“老板,这价位再不买就亏大了!”零首付、0利息,前些年做房地产的套路全照搬过来。但顾客也变聪明了:降了还能再降,不急。你看,堵车的路上开奔驰、宝马的,脸色比路上的灰尘还陈旧。
4S店不再是“星期天遛娃的好去处”,倒像难兄难弟聚会的慰问点。修车店老板边看着越来越少的订单,边笑着说:“将来油车只剩越野和大SUV,轿车,都没啥活路了……”话听着像玩笑,可数据背后其实有据可查。新能源积分制逼得企业两头堵——海量储备压着没销路,每卖一辆赔的本金砸到骨头里,都快咬不出汁了。
低价就是救命稻草吗?专业一点说:治标不治本。燃油车“集体跳水”,有点像急救医生按着病人心脏猛压电击,能不能救活不确定,但旁观的观众已经很紧张。而且就像多米诺骨牌,今天降到20万的豪车,会不会逼着明天的自主品牌也割肉求活?行业里流传一句话:“降价永远只是刀尖舔蜜。”靠价格战,“能熬死别人,但不能把自己过活。”
更妙的是,智能化和新能源的“体验壁垒”不是单靠便宜就能翻越。对于打算买车的人来说,很多人其实“捡便宜并不着急”,一边等真金白银到底的边缘,一边观望新能源车型配置和补贴是不是还能再丰厚点。厂家和4S店想引爆消费的扳机,却发现子弹打空了,客户都趴在壕沟里,打死也不冲。
说到底,降价是最后的幻想。现实的冰锤把所有人的乐观都拍碎在地上。国际油价震荡,新能源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傻子才会拿着出租房的钱,给燃油车捧场“怀旧”。
偶尔有人问:那是不是燃油车要全面退场?我的答案往往是:别急,任何物种都不是一下灭绝的。在未来,有一批硬核需求还会撑起“越野车”“大排量”“特殊用途车”这一摊子,但“日常代步轿车”终究会如同胶卷相机那样,慢慢成为展柜里随风落灰的纪念品。
最后一个问题给各位:如果现在给你20万预算,你是会等燃油车最后一波清仓,还是上新能源体验“时代的红利”?—这不是单纯的钱包决定的选择,更多是你对汽车的理解、对技术和未来的信心。
低价能救市吗?技术变革和政策杠杆下,也许连“救”这个字都要重写玩法。或者说,救市这件事,从来不是降价一场独角戏,更像三十六计里最冷酷的无间道。至于谁笑到最后,恐怕没人敢打包票——这局,轮到你下注了。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