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拉动内需,国庆那天我们就冲动了,店里刚好有Q5。你知道么?那天现场人特别多,有的朋友说哎,这次真打算买个车陪爸妈出去转转——其实我也是图个安心,车子一到了家,就能带娃出门,不然总觉得远程打车像偷跑,一次一次,折腾。
我也观察了一下,车市的变动最近挺快的。去年这个时候,价格其实比现在低个百分之十,但现在上涨、芯片紧缺,车的成本也涨了不少。听说,国内大厂在供应链上博弈的节奏特别快,也就是说,没有一槽原料是稳的。比如说,汽车用的电子芯片,去年我听修理工说,型号都得排队预订。等你修个车,要等个两三周,挺折腾的。
说着说着,突然发现,朋友问我:你这个Q5是40还是45啊?我一头雾水,秒回:不到30。当时我还嘿,挺便宜的嘛。后来想,40和45到底代表啥?我又翻了翻车企的调性表,才明白,原来40和45数字,都是发动机的马力参数,数字越大,动力当然更足点。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剪纸的老飞,给我讲:马力和扭矩,就像拉车的马,拉得快拉得慢,你说对不对?我一下明白了。
不过我得承认,我真没深想过,车子性能到底多差别,当时主要就是觉得,哎呦,这车看起来缤纷炫酷,开起来挺有范儿。你知道么,我还真以为这些数字代表价钱—啊,这车40万,45万明显差价?——尬到不行。
讲到动感这个词,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车友们问:动感啥啥啥啊?我尬回:不懂啊,动感是不是就像跑车那样?朋友笑我:你可真土,动感是车型的调调,有豪华和时尚动感。你买的是豪华动感吧?我才知道,原来动感还分不同类型。事先我还以为动感就是车子走路像个运动员——实际上都是车企用来卖点的标签。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一位修理工说:你这车开得挺舒服,就是发动机声音有点大。我试着听了听,确实噪音比我想象中多点,好处是劲道足,没有动力不足的感觉。他还说:车子里的配置差不多,但价格差距也在那,40和45差个席位,一点点。
你们知道么?我很喜欢这颜色,炫得不行。朋友们都说:终于承认老头学识高了。我还以为自己是白色控,毕竟白色在这帮车里是经典。但这次看到这个炫目的蓝色,我就喜欢上了。可是我心里又在想:这颜色贵不贵?大概多花了点预算。
说回供应链,去年我还听厂里的人说:芯片不够了,要排大队。就像你买菜,经常抢不到最爱那种型号的番茄。不同车企在这上面斗得很戏码。有的供应商要价高点,厂家就倾向于用稳定的供应商,这就造成了车型的调不同。A车的40版本,扭矩可能比B车的45少个10%。我猜测,这其中,也有厂商为了差异化花心思:让你买高价的,简直像买贵的享受。
其实我一直觉得,买车就是买块保温板。性能没那么多讲究,日常用差别不大。你说呢?我算了算,百公里油耗大概8.5L,感觉还可以,不过机械师说:油耗除了引擎,还跟驾驶惯有关。我真不敢想象,平时开快开慢,油表差别会有多大。有时候我觉得,这就像是调iPhone的系统,软件越复杂,出错概率就越高。
有个细节,我昨晚翻了翻相册,发现家里新车的内饰比我想象的豪华,黑色调看起来特别沉稳。问老婆:这个颜色和质感,是不是特别高档?她笑:你还真看得出来。就我觉得,车里这黑色至少耐脏,毕竟我不太喜欢随时打理的感觉。要是我问:座椅舒服吗?老婆一点都不会怕爆:还挺舒服,尤其是在午休车里打个盹。这个细节就说明,买车除了性能,还得考虑实际用起来的感受。
但说实话,有时候我在想,这个车到底值不值得?价格方面,估算下来,40版本也就比一些差不多配置的竞争车多花个几百块。你知道么?我还查了下保值率。大概半年后,车还能剩下多少,还没有个确定的数字,但我敢打赌,车越新,折旧越快。估计,五年后还能剩一半,听说专业数据比不过我心中估算。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心里始终觉得,买车就像投资一段感情,越便宜的车,越要花心思养。你会不会觉得,跟品牌相处,其实更像跟人一样,喜欢的不一定是最贵的,而是最适合自己的。
哎,你是不是也经常在琢磨:我这车到底值不值?还是说,只要开得舒服,跑得顺,就不错了?反正我现在更喜欢这股自己动手的满足感。
——你们买车会不会也有跟我一样的纠结点?
祝大家中秋快乐啦,团圆美满,身心都安康~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