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万高铁账面亏损,客流比预想的少,车站修得实在太偏

这事儿吧,一说雅万高铁亏了3.5亿美金,舆论场上立马就跟往滚油里浇了盆凉水——炸了。

一帮人捶胸顿足,嚷嚷着“看吧,又一个赔本赚吆喝的烂摊子”,另一帮人呢,则忙着摆数据、讲道理,说这是“成长的烦恼”。

两边吵得脸红脖子粗,唾沫星子横飞。

要我说,这事儿吵得有点跑偏了。

大伙儿都像拿着个计算器,在那儿紧张兮兮地算一笔小账,算今天进账多少,明天开销多少。可这路子,从一开始就错了。

你见过哪个国家的顶层战略,是能用菜市场大妈的账本算明白的?

说白了,把雅万高铁当成一个单纯的“生意”来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误读。这压根就不是一门生意,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几十年,赌的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格局。

而那3.5亿美金的亏损,说难听点,就是这场豪赌的入场费,是交的学费。

咱们先盘盘这笔“亏损”到底是怎么来的。

表面上看,客流不及预期,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规划的时候,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想着一年能拉上千万人。结果呢?一年跑下来,六百万人次。差了将近一半。

为啥?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问题不出在火车本身,而出在了“最后一公里”上。

你想想那个画面:你坐着时速350公里的“陆地飞行器”,风驰电掣,46分钟就跨越了两个城市,心里正美着呢,结果下了车,傻眼了。车站建在离市区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周边荒得能跑马。你得再花个三四十分钟,倒腾公交或者打个黑车,才能真正进城。

这体验,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台顶配的5G手机,结果你们村儿连信号都没有。那叫一个憋屈。

高铁的“快”,被这最后一公里的“慢”给抵消得七七八八。时间敏感的商务人士一算,嘿,加上两头折腾的时间,跟自己开车也差不离,还不如自己开车来得自由。

这能怪谁?

这锅,得印尼当地的规划部门来背。基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点爆破。你修了高速公路,就得有配套的出口和连接线;你盖了机场,就得有通往市区的地铁和巴士。高铁这么大个玩意儿,光秃秃地杵在那儿,指望它自己长出腿来跑进城里去?做梦呢。

雅万高铁账面亏损,客流比预想的少,车站修得实在太偏-有驾
雅万高铁账面亏损,客流比预想的少,车站修得实在太偏-有驾
雅万高铁账面亏损,客流比预想的少,车站修得实在太偏-有驾

这是典型的“铁路思维”遇上了“官僚主义”,只管我这摊子事儿干完了,至于跟你那摊子事儿怎么衔接,对不起,不归我管。这种部门墙,咱们自己这些年也没少见。

所以你看,这所谓的“客流不及预期”,压根不是技术问题,甚至不是市场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管理和协调问题。这笔学费,交得不冤,它让印尼人实实在在地明白了一个道理:现代化的基建,要的是一张网,而不是一条线。

好,明面上的亏损说完了,咱们再来聊聊那些看不见的“账本”。这才是这事儿最核心的道道。

第一本账,叫“经济圈溢出效应”。

你别光盯着高铁的票款收入。一条高铁线下去,就像一根滚烫的烙铁,烙在了一块生肉上,滋啦一下,整块肉的生态都变了。

以前万隆那几个车站周边是啥?稻田,荒地。现在呢?小吃店、纪念品商店、民宿,乌泱乌泱地冒了出来。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小老板、服务员。一个人的就业,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生计。这些人收入翻了番,他们会干嘛?消费啊!买新手机、给孩子报补习班、盖新房子。

钱,就这么流动起来了。

印尼官方自己都说了,这几年,雅万高铁给沿线地区贡献了57亿美金的GDP增长。你拿这57亿,去跟那3.5亿的亏损比比看?哪个是芝麻,哪个是西瓜?

这还只是开始。等车站周边的TOD模式(说白了就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真正搞起来,住宅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全都拔地而起,那产生的价值,将是现在票款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笔账,得用发展的眼光算,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

第二本账,叫“国家名片与战略卡位”。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在于它的“示范效应”。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套技术、全套标准、全套产业链第一次原封不动地搬到国外。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活的“样板间”,摆在了整个东南亚的家门口。

你猜怎么着?越南、泰国、马来西亚那帮邻居,嘴上可能还在观望,身体却老实得很。隔三差五就组个团,跑到印尼去考察、学习。他们看的是什么?看的不是你亏了多少钱,而是这时速350公里的列车跑起来到底稳不稳,系统到底可靠不可靠,印尼人自己能不能玩得转。

当他们看到印尼的司机开着动车组,印尼的调度员在指挥中心里发号施令,他们心里就明白了:这玩意儿,我们也能学,我们也能干。

这就叫“心智占领”。

以后东南亚谁还想修高铁,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谁?大概率还是这套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方案”。这背后牵扯的,是未来几十年上千亿美金的基建市场,是国家标准和技术体系的输出,是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

为了这张未来的“入场券”,现在交点“学费”,你觉得值不值?

第三本账,也是我认为最值钱的一本账,叫“人才孵化器”。

原文里有个数字,我看着特别感慨:累计培训了超过4.5万名印尼本地员工。

这是什么概念?

钢筋水泥会老化,机器设备会折旧,但知识和技能,是会沉淀在一个国家的人才库里的。你给了印尼一条鱼,它只能吃一天;但你教会了他们织渔网,他们就能世世代代靠打渔为生。

这4.5万名掌握了现代铁路技术的焊接工、电工、机械师、调度员,他们就是印尼未来工业化进程的“种子”。他们不仅能服务于雅万高铁,未来还可以参与到印尼国内其他铁路、乃至港口、机场的建设和运营中去。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这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就像往一个国家的肌体里,注入了一针强劲的干细胞,会从内部激发长久的活力。

所以你看,把这三本“隐形账本”一亮出来,你还觉得那3.5亿美金的亏损是个天大的事儿吗?

那不过是黎明前的一点点黑暗,是任何一个大型战略项目在初期都必须经历的阵痛。日本的新干线,当年也亏得一塌糊涂,被骂是“国铁三大傻”之一,现在呢?成了日本的国家象征。

看待雅万高铁,我们需要的是“望远镜”,而不是“显微镜”。用显微镜,你只能看到眼前的亏损和瑕疵;而用望远镜,你才能看到它在未来国家发展蓝图和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宏伟坐标。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眼前的问题就不用解决了。债务重组要谈,配套设施要建,“最后一公里”的死结必须解开。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术”,是必须要精益求精去做的。

但我们不能因为战术上的一时受挫,就否定了整个战略的大方向。

说到底,雅万高铁的这笔账,考验的不是会计的算术能力,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战略耐心和长远眼光。

对只关心自己钱包里三瓜俩枣的人来说,国家的未来,可能确实有点太遥远了。

这事儿,你怎么掰扯?评论区里见真章。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