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位新晋车主把提车流水账摊在网上,称自己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选择增程Max版享界S9T黑武士

我先说说这次广州那个新晋车主的提车经历吧。你知道吗,他把整个提车流水账拍成了个帖子,还加了一句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真直接。这个人毕竟也是在一线接触车的人,他说选了个增程Max版的享界S9T黑武士,关键词我总结一下:瓦罐、37度电池和三十多万。听起来不稀奇,但凑在一起就挺有意思,因为这实际上是继问界之后,华为系在35万这个价位的又一次试水。

你们想想,他的报价,官方价格是312800元,尾款大概还差点7800元,再加上那些额外的花招,保险6千多、ADS1.2万、上牌600,车衣还得9800,算下来总落地在338850元左右。这价格,和隔壁理想L7的Air相比,要高一点点,但又比BBA这个级别的低配款便宜了好几万。车主其实一句话总结:就帅就完事儿。 很现实。

广州一位新晋车主把提车流水账摊在网上,称自己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选择增程Max版享界S9T黑武士-有驾

但我在想,网友们其实更关注的是这套花钱顺序透露的定价逻辑。比如那ADS,要额外掏12000元。这让本来智驾算是标配的东西,变成了付费的小额选择。表面上看挺人性化的——你可以选择不加,自己用手机百度导航,也挺方便的。但实际上,这样一来,软件上的利润空间就被压缩回去了。

我还记得,之前听销售的朋友说过一句话:ADS这个套餐,早就开始变成盈利点。 反正比起朋友那台某国产品牌入门级SUV,ADS的价格几乎是额外加,但在指标里算算,能赚不少。为什么要这样?我猜,是厂商把利差藏在了软件和配件里,这样让核心硬件变得更平价,但软件和服务来了大利润。

我还没说完呢。你注意到那个只给37度增程包了吗?官方说是为了平衡续航,满足日常城市通勤。可是市场的解读两极化:一边是觉得小电池够用,城市堵堵车、上下班;另一边是质疑——是不是厂家在做分层,把大电池变成豪华配置,制造焦虑,倒逼用户掏更多钱。你说,这产品策略是不是有点像苹果把不想配大内存的用户引导到更贵的套餐里?(这段先按下不表)

广州一位新晋车主把提车流水账摊在网上,称自己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选择增程Max版享界S9T黑武士-有驾

但从能耗和快充便利角度看,这个37度电池也确实有理。电池越大,重量也越重,车子油耗、能耗就会变得更高。厂家也不可能无限给肉。可以想象,原本基本的续航需求没必要硬塞大电池,毕竟,假设城市通勤200公里就够了,没必要搞到400公里电池那样浪费。

市场确实有人在猜测:是不是厂家故意用续航焦虑来促使用户主动选择加电池?我未必全信,毕竟没细想过这个极端,但也觉得没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还得观察,厂商着眼点到底在哪?除了硬件,还有软件、生态、服务。

回想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原配的黑武士套件让人觉得是在给华为车BU试风格。你看那内饰的松露棕配色,也很符合年轻人口味——偏潮流范。就好像这是给年轻人的一份试卷,看看他们愿意为哪一类配置埋单。毕竟,年末能不能冲到月均五千辆销量,还是要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买单。

广州一位新晋车主把提车流水账摊在网上,称自己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选择增程Max版享界S9T黑武士-有驾

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个问题,就是这些车到底值不值。比如说,和同价位的纯燃油SUV比,电动车的整体用车体验到底是不是差那么多?上涨、维修便捷,是有优势的,但电池的保值率还不稳定。这让我琢磨,一个大问题:这车这配置,到底算划算还是折中?这个划算我还没想清楚。

哦,对了,问个小问题:你们觉得这个华为的车,就是想在三十多万这个价位里,打一个差异化?还是只是跟风,无非是多了一点智驾配置?我知道,问界M9被不少人盯着,觉得它未来可能会更火。而传统豪华品牌在价格战中疯狂放水,这场战役我觉得还没有结束,但关键在于,新能源车的未来到底是拼拉风还是拼算账。

这也是我常常质疑的地方。我们买车,是不是要看用得顺手、算得清账、保得住面子?这些,才是真正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核心。以后华为和小米谁更懂这三件事的平衡,我倒挺想知道。

广州一位新晋车主把提车流水账摊在网上,称自己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选择增程Max版享界S9T黑武士-有驾

咱们还没说到这个车用了多久,能不能,别小看表面那些酷炫配置,它的实际用车便利性会不会随着时间衰减?你们有没有觉得,某些高科技配置,可能过了试用期,变成了负担?我倒想到一个细节——我那朋友最近刚换的车,跑了不到1万公里,他跟我说:用起来还是挺方便,就是有时候手机连不上车机,挺烦的。

这是不是就是玩科技的缺点?毕竟,技术再先进,要跟人性化结合得好,才是王道。有时候,我会觉得,汽车竞赛到还是在打用得顺手的牌。

(这段先按下不表)

广州一位新晋车主把提车流水账摊在网上,称自己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选择增程Max版享界S9T黑武士-有驾

最后一个想问的:你们觉得,未来华为、小米这些科技品牌,谁能在汽车这个赛道上,真正做到用账算得清、保面子、拉风三件事兼得?他们到底会不会像手机一样,把便捷和价格做到极致,然后让传统厂商跟着学?还是说,还是只会自己玩儿的局面?反正,车这东西,越来越像大手机了,也越来越能跑远——这个远,可能不仅仅是续航那么简单。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