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被吹爆:续航轻松破千,车企却扎堆增程为哪般?
如果只看发布会和新闻稿。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电车。马上就要迎来终极进化了。毕竟长安汽车已经宣布。将在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量产。奔驰也不甘落后。甚至已经开始在量产车型上测试固态电池。东风、比亚迪、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等企业。或早或晚。都有类似的规划……
但现实。却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走向。
越来越多车企。反倒在悄悄加码增程车。小鹏汽车之前坚定只做纯电。年底却计划发售增程车了。阿维塔、智己也开始推出类似车型。说来也奇怪。明明续航超1000km近在眼前。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固态电池不靠谱吗?
聊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固态电池只是发布会里的高科技噱头。根本经不起市场考验。所以车企才另寻出路?
但实际上。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从纸面数据来看。固态电池几乎是完美的存在。同样体积下。能量密度能翻倍。意味着现在续航500公里的电车。换上固态电池后。轻松干到1000公里不是梦。原本700公里的车。也有希望一口气上1400公里……再加上所谓“10分钟补能五六百公里”的效率。几乎把加油车最后的优势也抹平了。
安全性方面更不用说。液态电池容易热失控、自燃。但固态电池没这样的问题。它采用固态电解质。性能非常稳定——哪怕遇到撞击或刺穿。也不容易出事。
以前你觉得纯电车有续航焦虑。觉得电车不安全。怕寒冬。但一旦固态电池装车。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某种程度上看。它不仅会给油车致命的一击——甚至有可能直接淘汰市面上大部分的插混、增程和低阶纯电。
所以。全球车企才会不遗余力研发固态电池。就是想抢先一步推出跨时代的车型。
那是因为什么?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固态电池不够好。而在于它“还没准备好”。
说得再直接一点。技术靠谱是一回事。量产落地是另一回事。
说白了。目前各家公布的时间表——无论是长安说的2027年量产。还是奔驰、宁德时代的进入测试。这些信息。其实还停留在“PPT阶段”。
甚至不少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很多所谓固态电池。其实只是半固态——距离真正的全固态。还有一大段量产鸿沟。
而这个鸿沟。不是用信心就能跨过去的。
它卡在几个关键点上。良品率低、成本控制差、稳定性难以保障。
举个不太恰当但真实的例子。有电池厂商用上百万的成本。做出了一块实验室水准的固态电池。数据确实漂亮。但你要他们每月稳定供应10万块。价格还得控制在三四万?对不起。做不到。
说到底。车企不是不想赌未来。但更怕耽误现在。谁都清楚。落地永远比想象更重要。量产永远比创新更艰难。
所以。当下能上车、能挣钱、能快速反馈市场的“增程式方案”。才成了当下最务实的选择。
还有什么原因?
此外。固态电池和增程式技术。其实并不冲突。相反。在很多人没注意到的地方。它们可能是“最般配”的一对。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固态电池就算2027年能量产。成本也会很高。这就引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想把一块固态电池塞进一辆20万级纯电车里。续航还得保证1000公里。价格还不能贵?只能说——很难。真的很难。
但如果你把它装进一辆增程车呢?逻辑就完全变了。
你只需要装一块500公里续航的固态电池。再搭配一个油箱。大家就很开心了。因为增程吐槽的纯电续航短、充电速度慢、短途不想用油——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说白了。一个不用天天加油。也不怕断电的电车——谁不喜欢?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看。增程不仅没阻碍固态电池的发展。反而是它最现实、最靠谱的“首发阵地”。
考虑到这个情况。大家才会转向增程。
总的来看就是。每一场技术革新。最后都会回到一个朴素的问题。“用户能不能用得起。能不能等得起”。
固态电池就是这个情况。诚然。它是远方的灯塔。但你得先造一条船。把人渡过去。而增程。恰好就是这条船。而且还和未来并不冲突。
考虑到这些。自然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抢着上增程了。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