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

2025年09月05日 12:56:28。这个时间点,我们回望十年前的那场能源革命浪潮,仿佛还能听见氢气燃烧时那细微却坚定的嘶鸣声。那时,氢能源汽车被捧为“终极清洁能源方案”。丰田Mirai、现代NEXO纷纷亮相。全球车企争相布局。全球加氢站数量在2018年至2022年间增长了近150%。可如今呢?街头巷尾,满眼都是绿牌电车。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它们才是主角。氢车呢?像极了被遗忘在角落的“技术遗孤”。

为什么?

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技术路径,为何没能跑赢锂电池?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第一个硬伤,藏在“基础设施”这四个字里。

加氢站。听起来很酷。

但你知道建一座加氢站要多少钱吗?平均成本高达1500万元人民币。是普通充电站的十倍以上。

更致命的是,它涉及高压储运、氢气纯度、安全隔离……审批流程复杂得像迷宫。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中国目前加氢站总数刚突破400座。而充电桩呢?超过900万个

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爬。

用户会选哪个?

“我连小区电桩都装不上,还指望我找加氢站?”——这是多少潜在用户的内心独白。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没有规模,就没有成本下降。

没有成本下降,就无法推广。

死循环。

第二个致命点,是“成本黑洞”。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氢从哪来?

目前,96%的氢气来自化石燃料——也就是“灰氢”。

这算什么清洁能源?不过是把碳排放从尾气转移到了化工厂。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电解水制“绿氢”?听起来美好。

但电价、设备、损耗……每公斤绿氢成本高达30元以上

加满一箱氢,跑600公里。

燃料费就得600块。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电动车呢?百公里电费不到15元。

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车企也头疼。

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是铂催化剂。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那玩意儿,比黄金还贵。

一辆车光催化剂就上万元。

整车成本压得下来吗?

压不下来。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卖得贵。

用户不买。

产量上不去。

成本更降不下来。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第三个,是“效率陷阱”。

我们来算笔能量账。

电,从电网到电池,再到电机驱动车轮。

效率大约77%。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看着不错。

那氢呢?

先电解水制氢——效率70%。

再压缩或液化储存——损耗10%。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运输到加氢站——再损耗5%。

最后在车上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效率50%。

你算算。

从电到轮子,氢路径的总效率……不足30%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也就是说,发10度电。

电动车能用掉7.7度。

氢车,只能用掉不到3度。

剩下的呢?全浪费了。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这像不像拿着一桶水,穿过沙漠去浇花,结果半路洒了大半?

能源利用,本该追求极致效率。

可氢车,却在走“低效路线”。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这合理吗?

可我们真的要放弃氢吗?

不。

或许,我们只是放错了位置。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乘用车领域,它确实步履维艰。

但在长途重卡、轨道交通、船舶航运——这些对续航和补能时间要求极高的场景,氢的优势依然耀眼。

加氢3分钟,续航800公里。

这对一辆每天跑2000公里的重卡司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意味着不用半夜充电。

意味着多拉两趟货。

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入提升。

2024年,中国氢燃料重卡销量同比增长120%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这个数字,在悄悄说话。

还有储能。

风光发电,波动太大。

多余的电,存不进电池怎么办?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可以电解水制氢。

把氢储存起来。

需要时再发电。

这不就是巨型“能量银行”?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德国已经在做这样的试点项目。

用北海的风电,制造绿氢,输送到南部工业区。

这盘棋,下得大。

所以,氢能源汽车没火,并不意味着氢能失败。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我们错的,或许是“路径依赖”——总想用氢复制电动车的成功。

可技术,不该被简单复制。

它需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就像内燃机没被电池完全取代。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氢,也可能在特定领域,活出自己的精彩。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啥不火了?

因为基础设施太贵。

因为使用成本太高。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因为能量效率太低。

这三个“太”,像三座大山,压住了它在乘用车领域的命运。

但技术的终局,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电,能走多远?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锂资源会不会枯竭?

电网负荷能不能承受全电化?

这些问题,没人敢打包票。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而氢,就像一个沉默的备胎。

它不喧哗。

自有声。

也许十年后,我们回头再看。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会发现,今天的争论,不过是能源转型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电与氢。

不是对手。

更像是互补的拼图。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一块拼在城市通勤。

一块拼在长途运输。

一块拼在储能调峰。

技术没有对错。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只有时机与场景。

氢的故事,或许才刚刚翻过序章。

下一页,会写什么?

为啥曾火爆的“氢能源汽车”凉了?看完这3大硬伤,就懂了-有驾

我们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