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雷克萨斯国产零部件使用率达到82%的消息在车主和潜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数字,心里头就犯嘀咕,一种担忧的情绪油然而生。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雷克萨斯这个品牌的核心卖点之一就是它纯进口的身份,这背后代表着日本制造的严谨工艺和所谓的“匠心品质”。
现在突然说,一辆车里超过八成的零件都是我们国内生产的,这不免让人产生联想:这是不是意味着为了控制成本,品牌开始“减配”了?
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用料是不是缩水了?
工艺标准是不是降低了?
这种从“原装进口”到“国产主导”的转变,究竟是品牌为了适应市场而做出的品质升级,还是一场悄悄进行的成本妥协?
这些疑问,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探究一番。
首先,判断品质是否下降,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一个品牌的根基,就在于它能否在全球范围内维持统一且严格的质量标准。
据了解,雷克萨斯在全球所有工厂都执行一套名为“One Quality”的质量管理体系,意思就是无论这辆车是在日本九州生产,还是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或是在未来的上海工厂生产,它都必须符合同一个质量标准。
这套标准并没有因为生产地的转移而打折扣。
更有意思的是,即将启用的上海工厂,在执行全球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还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加法”。
日本本土的九州工厂,核心检测项目大约有1700项,而上海工厂则在这个基础上,额外增加了200多项专门针对中国路况和环境的专项检测。
比如,针对国内复杂的道路状况,增加了电池防穿刺测试;考虑到南方潮湿、北方风沙的气候特点,强化了底盘防腐蚀和防堵塞的设计。
仅电池装配这一个环节,上海工厂就设置了32道气密性测试,这个数字远超过了行业普遍的16道标准。
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为在“全球通用卷”之外,又给自己加了一套难度更高的“中国定制卷”,确保从本土采购的零部件不仅达到全球标准,还要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本土的严苛使用环境。
一个很实际的例子是,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冬季使用融雪剂、沿海地区盐雾腐蚀较强的情况,本土采购的底盘部件会额外增加一道防锈涂层工艺,使得其防锈能力比之前的进口版本还要提升20%。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生产制造环节。
很多人担心国产化会因为人工成本等因素,导致工艺水平下降。
但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工厂,尤其是豪华品牌,早已高度依赖自动化设备来保证精度和一致性。
雷克萨斯上海工厂的焊装生产线,配备了超过600台最新一代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率达到了98%,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日本本土工厂的85%。
这意味着,车身焊接这种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工序,绝大部分都由机器精准完成,人为操作可能带来的误差被降到了最低。
即便是在需要人工操作的关键岗位,标准也极为严苛。
据悉,工厂的核心管理团队直接由经验丰富的日本九州工厂派驻,而一线工人则需要通过丰田全球统一的技能认证,一些关键岗位如焊接、涂装的培训周期长达半年,最终的考核通过率只有35%左右。
这种高标准筛选确保了每一位上岗的员工都具备符合雷克萨斯全球要求的工作技能。
根据第三方机构对试生产车型的检测数据显示,上海工厂出品的车辆,在车身间隙的均匀度、漆面厚度的平整度等关键指标上,与日本生产的进口车型相比,偏差仅为0.02毫米,这是一个行业顶尖的水平,肉眼完全无法分辨。
接下来,我们来剖析一下这82%的国产零部件到底包含了什么,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很多人将“国产化率”简单等同于“核心技术国产化”,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在豪华品牌的国产化进程中,普遍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核心部件全球采购,非核心部件本土优化”。
对于雷克萨斯而言,像发动机、混合动力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这些决定车辆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的“心脏”和“大脑”,依然坚持全球顶级供应链采购,与进口车型完全同源。
例如,即将投产的纯电车型,其动力电池初期由丰田与松下的合资公司提供,电控系统来自日本电装,电机来自爱信精机,这些核心供应商没有改变。
数据显示,即便整车国产化率达到82%,其核心部件的进口占比依然保持在35%以上,这个比例在同级别的国产豪华车中是相当高的。
那么,那大部分国产化的零件用在了哪里呢?
主要集中在车身覆盖件、内饰材料、玻璃、轮胎以及一些针对中国市场进行适应性开发的电子配置上。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一是利用中国成熟的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和缩短供应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二是为了让产品更好地适应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比如,底盘悬挂的一些衬套,会选用更适应国内颠簸路面的本土供应商产品;智能车机系统会深度融合像华为这样的本土科技公司的生态,以提供更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导航和娱乐功能。
这些本土化采购,并非简单的“平替”,而是一种“优化”,是在保证核心品质不变的前提下,让车辆用起来更接地气。
最后,我们来回应一下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关于“减配”的具体说法。
比如,有人提到雷克萨斯某些车型取消了后排座椅的钢板。
经过查证,这个问题确实在早年间的某些进口车型上存在过,但品牌方早已对此进行了整改。
目前,在国产化率提升后的新车型上,不仅恢复了后排座椅钢板,还使用了强度更高的材料,安全性反而得到了提升。
还有关于取消部分实体按键的讨论,这更多是汽车设计向智能化、大屏化趋势发展的一种体现,功能并没有减少,只是被集成到了触控屏内,这与国产化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至于隔音棉材料的传闻,已有专业的汽车媒体进行过实车拆解,结果显示,国产化率提升后的车型,其隔音材料的材质、密度以及环保指标,都与进口版保持一致,实测的车内噪音数据也几乎没有差异。
从更宏观的数据来看,在国产零部件比例提升后,雷克萨斯车型的用户质量投诉率并未出现明显上升,反而因为供应链响应速度加快,一些小问题的解决效率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雷克萨斯高达82%的国产化率,是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链高度成熟和发达的一个缩影,也是跨国车企深度融入中国市场的必然选择。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核心技术和品质标准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这种本土化转型带来的,可能是一款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功能上更懂中国用户、服务上响应更及时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