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世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有名的英国汽车品牌,现在都不属于英国了。劳斯莱斯用的是宝马的技术,宾利是大众公司的一部分,捷豹路虎属于印度的塔塔公司。名爵和荣威这两个品牌,现在成了中国汽车公司的代表。这些曾经非常出色的英国品牌,今天都成了别国的财产。
我们回头看看这是怎么发生的。英国的汽车工业在短短三十年里,就从世界顶尖掉到了谷底。这不是运气不好,而是政府的错误决定、社会思想的变化和市场规律一起造成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地方,所以它在发展汽车工业时有很好的起点。在有汽油车以前,英国就已经造出了蒸汽火车,也建立了早期的道路管理方法。这些都为后来的汽车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
19世纪末,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汽油车,英国靠着自己强大的工业能力,很快就跟了上来。到了20世纪初,英国的汽车品牌一下子多了起来。劳斯莱斯在1906年成立,阿斯顿·马丁在1913年出现,宾利是1919年。后来成为名爵和荣威的品牌也出现了。二战前,英国已经有了好几个汽车制造中心,为社会上所有不同的人群制造汽车。有钱的贵族喜欢劳斯莱斯和宾利,喜欢速度的人会选阿斯顿·马丁,中产家庭喜欢名爵,而普通工人也能买得起奥斯汀汽车。
当时,美国和德国的汽车公司都做不到像英国这样,为每个人都提供合适的车。从产量上也能看出英国汽车工业的厉害。在1930年代,英国每年能生产二十多万辆车,最多的一年造了五十万辆。这比德国多很多,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在世界上排第三。二战结束后,英国的汽车出口非常好。到了1950年代初,年产量增加到一百二十万辆。当时美国市场上进口的汽车,十辆里有九辆来自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在它面前根本没有竞争力。
英国汽车工业的转折点,是二战后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战后英国经济很差,工人和老板之间矛盾很大。这时候,苏联用政府计划的方式,工业发展得很快。很多人开始羡慕苏联的速度,也开始反思自由市场竞争的坏处。
1945年,工党上台执政,开始推行一种新的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是,政府通过控制大公司来实现社会公平。汽车工业成了第一个试验品。政府觉得,有很多小汽车公司太浪费资源,应该学苏联,把它们合并成一个超级大公司,这样效率会更高,工人的待遇也会更好。这种“越大越好”的想法,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不只是工党这么想。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不管是哪个党执政,都觉得合并汽车公司是救国的办法。这说明,当时整个英国社会都相信政府应该管理经济。但这种想法忽视了汽车市场的规律,为后来的衰落做好了准备。
英国政府开始强行把汽车公司合并在一起。从1945年开始,政府用各种办法逼公司重组。先是让大公司吃掉小公司,后来又把剩下的公司硬凑在一起。到了1955年,英国只剩下两家大的本土汽车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手里有将近三十个品牌,大家都开玩笑说它是在收集车标。
合并并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造成了严重的内部问题。不同品牌的技术和目标互相冲突,生产线也不一样。公司的领导们整天都在为平衡各个品牌而争吵,根本没时间去研发新技术或者开拓市场。他们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应付工会和解决内部矛盾上。结果,汽车的质量越来越差,名声也越来越坏。
最糟糕的一步发生在1968年。英国最后两家大公司被合并成一个叫作英国利兰的超级集团,它生产从最小的汽车到最大的巴士所有种类的车。人们对这个巨无霸抱有很大希望,但它在七年后就因为亏损太多,被政府接管了。
被政府接管后,这个公司彻底失去了活力,只能靠政府给钱活着。从1975年开始,它每年都亏损几十亿英镑,成了纳税人的巨大负担。政府的其他政策也让情况更糟。关于贷款买车的规定变来变去,让公司不知道该怎么办。政府强制公司提高工人的福利,也让一些公司撑不下去。政府用高关税来保护本国汽车,不让外国车进来竞争。这让英国的汽车公司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产品和世界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1979年,撒切尔夫人成为首相时,英国汽车工业已经快要完蛋了。这位“铁娘子”打破了过去几十年的老规矩,她明确说,政府的干预和控制是工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她认为,国有的利兰公司管理混乱,不求上进,一直给它钱等于是在骗纳税人。
很快,改革就开始了。政府卖掉了所有汽车公司的股份,取消了保护本国汽车的高关税,让市场直接面对国际竞争。政府也鼓励外国公司来投资。短期内,通过关闭工厂、裁员和与本田合作,罗孚公司在1983年短暂地赚了点钱。但它长期积累的问题太严重了,到了1986年又亏损了二十多亿英镑。
很多人批评撒切尔的改革毁掉了汽车工业。但客观地说,这更像是一种没办法的止损。就像一位作家说的:她结束的不是汽车工业,而是一个靠政府补贴和保护才能活下去的奇怪模式。那时候的英国汽车工业已经错过了太多机会。当美国和日本都在用流水线高效生产时,英国还在用手工作坊的方式造车。当德国在研发新技术时,英国的公司还在内部争斗。就算政策放开了,用着昂贵的工人和落后的技术,它们也根本比不过国外的对手。
撒切尔改革之后,英国的汽车品牌开始被一个个拍卖。1998年,劳斯莱斯被宝马买走,宾利归了大众。2000年,福特买了路虎。2008年,捷豹路虎又被卖给了印度的塔塔集团。2005年和2007年,名爵和荣威先后被中国的上汽公司收购。那些曾经闪亮的英国品牌,现在都成了外国公司的一部分。
英国的汽车工业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转型了。今天,英国在汽车设计和制造高科技零件方面仍然很强。像阿斯顿·马丁这样的品牌,也靠着外国的投资活了下来。英国已经不再有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了。这种放弃制造的转型,成了它工业衰落的最后结局。
回顾英国汽车工业的兴衰,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重要的教训。工业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如果政府的做法违背了市场规律,就算出发点是好的,也只会带来坏结果。从强制合并到政府控制,英国的决策者总想着越大越好,却忘了竞争才能带来创新。从高关税保护到被福利拖累,又让公司失去了自我进步的动力。
今天,当我们在商店里看到挂着英国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或者看到英国王室坐着德国奥迪车时,这个道理就更清楚了。一个产业的生命力来自开放的竞争和不停的创新。任何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顶层计划,最后都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英国汽车工业的衰落,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它也是一个历史教训,值得所有工业国家警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