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位海豹EV车主的“心酸”发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位老哥说,自己前两年花二十多万买了台比亚迪海豹EV,当时觉得这车颜值高、性能强,开出去也挺有面子。结果没想到,今年比亚迪突然推了一台叫“海豹06”的新车——价格只要9.98万!
这下好了,“海豹”这个名字彻底出圈是出圈了,但大家眼里好像只剩下那台十万不到的“海豹06”了。真正二十多万的海豹EV?不少人根本听都没听过。
这位车主无奈表示,现在周围不太懂车的朋友见到他的车,第一句经常是:“哟,这不是那个九万八的海豹吗?”他只能一遍遍解释:“哥这是海豹EV……顶配,二十多个W……”
更“扎心”的是,还有网友在评论区里“补刀”:“别急,其实还有台海豹05,才六万多。” 甚至有人给他支招:“实在不行你在车屁股上贴个条——‘此车二十万,非海豹06’。”
说实话,这种遭遇,真的只有早期支持某个品牌的老用户才懂。
而如果你在2021年或2022年买了比亚迪,看完这篇文章可能也会默默点一根烟——因为这两年入手比亚迪的朋友,多少都有点被“背刺”的微妙感。
比方说秦PLUS DM-i,刚上市时入门版最贵的时候要11.38万元,而现在这个预算已经可以买到最新秦L DM-i的中配了。不仅是价格更便宜,续航、配置、整车技术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再比如当时花33万买唐DM-p的车主,原本以为性能版至少在外观上和普通DM-i能拉开差距,前脸的“烫金车标”好歹是尊贵的象征。结果后来比亚迪直接把这一设计下放给了唐DM-i……唯一的心理安慰也没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曾经你对我不理不睬,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不过反了,是曾经我们高攀了,现在它成了大众情人。
其实回过头来看,这种“背刺”感并不是比亚迪独有。
几乎所有快速发展的行业都会出现类似情况,尤其是在电动车这种技术迭代极快的赛道。
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从几年前每吨60万的高位,一路跌到现在的10万不到,光电池成本这一项,就省下了不少。再加上规模效应、技术成熟,车企确实有能力把更优质的产品以更低价格推向市场。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尤其是那些早期支持品牌的车主,心理落差确实是存在的。你说“早买早享受”吧,也没错,但眼看着才过一两年,同样的预算现在能买明显更好的产品……说不酸,那是假的。
但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拿现在的市场情况去judge过去的选择。在2021年、2022年那个时候,比亚迪DM-i系统刚推出即爆红,可选择的插混车型并不多,国产B级电动轿车能做到700公里续航的更是少数。海豹EV在当时的产品力确实能打,也吸引了很多愿意尝鲜的消费者。
哪怕时间倒流,很多人可能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毕竟科技产品就是这样——等等党永远不亏,但早买的人也享受到了领先的体验。
所以,如果你也是那批“老车主”,不妨换个角度想: 不是你买错了,而是你比别人更早支持了国产技术的崛起;
不是你亏了,而是比亚迪跑得比所有人预期都快;
不是你的车落后了,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疯狂内卷……而卷到最后,受益的其实还是消费者。
当然,我也衷心建议车企们在疯狂推新车、起新名、卷价格的同时,也多关照一下老车主们的感受。比如多推出一些硬件升级计划、售后优惠或者车主积分回馈,让那些最早选择相信你的人,也觉得这份支持没有被辜负。
毕竟,没有第一批车主的口碑和信任,又何来今天的国民品牌?
最后,送给所有海豹EV车主一句话: 你的海豹,是当年那个二十多万级别里最靓的仔——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而对比亚迪说一句:车名起得飞起没关系,但别忘了是谁最早把你“开”成了街车。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品牌立场。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买车后被背刺”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记得点赞、在看、转发一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