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朗逸(Typ0C,2018至今)
2018年,依然是北京车展,上汽大众推出了基于MQB平台打造的第三代朗逸,为了区别于前两代PQ34车型,上汽大众甚至给它专门改了个名:朗逸Plus。
它的轴距拉长了78mm,车身也增大了一些,动力上,为了适应排放法规,换上了1.5L与1.4T发动机的组合,人们常说雷凌轩逸卡罗拉是马路三大妈,1.5L的朗逸腿脚也不利索,零百十三四秒,真不一定跑得过轩逸。
内饰也是当年大众的设计风格。有人说是驾校教练车同款,不对,教练车没有手机支架。
你看那雷军在发布会上吹小米su7有1/4螺口,那算个屁!还得自己买转接支架,人家低配手动挡朗逸Plus直接 t m 在中控上拧了个带大众logo的原厂支架,很贴心,下次不要贴了。
这种脑瘫配置怎么骂都不为过,我至今都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直到后来没有扬声器的飞度、中控屏换成储物格的轩逸出现,我悟了,德国人至少还会装装样子……
好在市场教上汽大众做了人,后续版本的朗逸,即使入门版的配置,也还看的过去。
但事实上,朗逸Plus最大的升级是外观。
它用上了大众全新家族式设计语言,加入了非常多镀铬元素,横幅镀铬格栅与 LED 大灯完全融合,下包围造型更立体,整体风格大气且富有层次感,呈现出的效果就是,看起来比实际高一个级别,梦乃爱华的那什么和身高,大概就这意思。
并且到2022年,上汽大众还搞了个双前脸,提供 “经典版” 与 “星空版” ,一个偏商务,一个偏运动,品质感都还不错,充分满足了大家无可厚非的虚荣心。
而在衍生车型方面,2019年,朗逸Plus推出了真正面向市场销售的纯电版本e-Lavida,电池容量只有38.1度,动力也只有可怜的100kw,还不如今天的比亚迪海豚,但那是2019年,人们对电车还处在“不太懂”的阶段,所以零零散散的也卖了一些。
同年,朗行也进行了换代,也许是上汽大众自己也觉得不够“旅行车”,也许是因为多一个名字增加营销成本,换代后直接改名叫“朗逸两厢版”,并入朗逸的销量统计中。
2022年,上汽大众又推出了朗逸新锐,它除了名字,和朗逸基本没什么关系,它的原型是南美市场的大众Virtus,它的出现,接替了原有的桑塔纳,承担入门三厢轿车的使命,也托着朗逸,不至于让后者级别下跌。
所有合资品牌中,也只有大众做得到这一点,日系也想学,但他们入门的三厢轿车日产阳光、丰田致享、本田享域之类的,早都死透了,玩都没法玩,而大众的老底,让它还可以再吃一段时间。
那么销量呢?如果你观察销量曲线就会发现,大概从2023年开始,朗逸的销量就已经跌下来一个数量级,从三四万跌到两三万,要知道,这已经是合并了朗逸新锐的销量。
这件事怎么理解都有道理,乐观点看,至少还有两三万,比许多发布即爆单的新势力稳多了,悲观点看,下一个下跌的拐点已经快要到了。
至于我关于这种车的观点,在轩逸那期已经表达过了,时隔一年没有任何改变。
对朗逸轩逸以及它们的消费者,我不喜欢,也不嘲笑,人家赚辛苦钱的人好不容易攒了几万块,买个车而已,你能开998的国产新能源,你觉得好,你买了,这没问题,开劳斯莱斯的也不能笑话你,但不代表别人也喜欢998,也不代表别人也开得起998,更不代表别人只需要998,14亿人高矮胖瘦,买啥都是买,不需要网友评论。
一句话概括,人家秋雅结婚你搁这又唱又跳的。
当然你也许会说,自主品牌就应该继续发力把这种工业垃圾赶出去!
谁也不否认这是历史必然,但飞度被淘汰了,是因为生态位被纯电小车占了,而朗逸还没被淘汰,是因为历史还没走到那一步,大家对这种合资燃油老咕噜棒子还有需求,尊重历史规律,也要尊重更多人的实际情况,大可不必为此争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