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斌在 8 月 29 日的全员大会上说出 "这一次必须靠自己的本事" 时,这位蔚来创始人的语气里透着前所未有的决绝。
自 7 月 7 日 L90 预发布以来,蔚来港股累计上涨近 90%,市值重返千亿港元区间,但资本市场的乐观情绪难掩行业残酷现实:特斯拉 Model Y 已降至 26.35 万元起售,比亚迪高端车型持续攻城略地,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正酣。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斌提出的四季度盈利目标,不仅是对团队执行力的考验,更是对蔚来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终极检验。
成本革命:从用户输血到自我造血
蔚来的 "本事" 首先体现在成本控制的硬功夫上。2019 年蔚来深陷危机时,靠的是用户众筹和资本输血;而 2025 年的今天,807.5 亿元的现金储备为其赢得了 14 个月的战略缓冲期。但真正的突破在于新车型带来的成本优化 ——L90 车型通过电池包标准化设计,使 BOM(物料清单)成本较上一代降低 18%,叠加一体化压铸工艺的全面应用,单件制造成本下降 2200 元。这种成本改善直接反映在定价策略上:L90 起售价 42.9 万元,较 ES8 首发价降低 15%,却保持了更高的配置水平。
财务数据显示,蔚来毛利率已从 2024 年的 - 6.2% 改善至 2025 年 Q2 的 3.1%,虽仍处低位,但已实现转正。李斌在内部讲话中特别强调的 "执行力",具体化为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提升:关键零部件库存周转天数从 45 天压缩至 28 天,订单交付周期从 7 周缩短至 4 周。这种精益运营能力的提升,使得蔚来在价格战中获得了宝贵的腾挪空间 —— 当特斯拉以成本价销售 Model Y 时,蔚来仍能维持基本的盈利空间。
存储升级策略与苹果有异曲同工之妙。蔚来将全系车型的基础电池包容量从 75kWh 提升至 100kWh,相当于在用户感知价值提升的同时,巧妙消化了部分成本压力。用户调研显示,72% 的潜在消费者认为 "更大电池容量比降价更有吸引力",这种价值感知管理能力,成为蔚来抵御价格战的重要防线。
生态壁垒:换电网络的规模效应临界点
换电模式曾被质疑为沉重的资产包袱,如今却成为蔚来最独特的 "护城河"。截至 2025 年 8 月,蔚来已建成 3682 座换电站,覆盖全国 98% 的高速路网和主要城市圈。
更关键的是,换电站单站日均服务量突破 35 次,较 2023 年提升 67%,达到规模效应临界点 —— 单站运营成本从 1.2 万元 / 月降至 0.8 万元 / 月,部分核心站点已实现盈亏平衡。
这种基础设施优势正在转化为商业价值。蔚来用户的电池租用服务(BaaS)渗透率达到 68%,不仅降低了购车门槛,更创造了稳定的服务收入流。
2025 年 Q2 财报显示,服务及其他收入占比已提升至 21.3%,毛利率高达 42%,成为对冲整车利润波动的重要力量。李斌在讲话中提到的 "不一样的蔚来",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从硬件销售向 "硬件 + 服务" 模式的转型成效。
用户运营体系的进化同样值得关注。与 2019 年单纯依赖用户情感支持不同,如今的蔚来社区已形成完整的价值转化链条:NIO Life 商城年营收突破 50 亿元,用户推荐购车占比达 43%,这种 "用户创造价值" 的模式,使蔚来在营销费用率上较同行低 3-5 个百分点。当传统车企斥巨资投放广告时,蔚来的用户口碑传播成为节省成本的关键。
市场博弈:高端阵地的防御与反击
在 35-50 万元高端市场,蔚来仍保持着相对优势。L90 预发布后 72 小时订单破 3 万辆,截至 8 月底累计订单已达 5.6 万辆,这种热度支撑了股价上涨。对比特斯拉 Model Y 26.35 万元的起售价,蔚来通过清晰的市场定位避开正面冲突,转而在智能驾驶、豪华配置、服务体验等维度构建差异化认知。
但竞争压力如影随形。比亚迪高端品牌 "仰望" 系列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 120%,华为智选车模式也在蚕食高端市场份额。为应对挑战,蔚来采取了精准的价格区隔策略:ES6/ES8 系列维持高端定位,L90 主攻 35-45 万元主流高端市场,计划推出的子品牌则瞄准 25-35 万元区间,形成产品矩阵全覆盖。这种分层策略与苹果的 iPhone 产品线布局有着相似的逻辑,都是为了在不同价格带最大化市场份额。
国际市场的突破成为新的增长点。蔚来在欧洲建成 120 座换电站,2025 年上半年海外交付量占比提升至 15%,且海外市场毛利率高于国内 2.3 个百分点。这种 "国内防御、海外进攻" 的策略,有效缓解了单一市场的价格战压力。李斌在讲话中特别强调 "全球化能力是本事的重要组成",反映出公司战略重心的调整。
盈利考验:四季度目标的现实与挑战
四季度盈利目标并非空中楼阁。按照当前订单节奏,蔚来 Q4 交付量有望突破 5 万辆,叠加 L90 较高的毛利率水平,整车业务亏损有望进一步收窄。更关键的是,随着电池采购规模扩大,单位电池成本较 2024 年下降 12%,这将直接改善毛利表现。券商预测,若交付量达到 5.5 万辆,蔚来有望实现单季度经营性盈利。
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 30% 的政策已正式实施,虽对高端车型影响有限,但仍将增加部分成本压力。更严峻的是,若特斯拉进一步降价,可能迫使蔚来跟进,直接冲击盈利目标。李斌在讲话中要求 "每个零件都要算成本账",显示出对成本控制的极端重视。
组织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盈利的保障。蔚来将研发费用率从 2024 年的 18% 降至 2025 年 Q2 的 15%,但研发效率显著提升 ——L90 的研发周期较 ES8 缩短 40%。这种 "降本不降效" 的能力,正是李斌所指的 "本事" 的核心体现。同时,公司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将人均产值提升 27%,为盈利目标奠定了组织基础。
结语:本事的本质是可持续的竞争力
当资本市场为蔚来股价上涨 90% 欢呼时,李斌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一款车型的成功或资本的追捧都不长久,真正的本事是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5 万元的降价未必能决定蔚来的生死。在新能源汽车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单一的产品力转向体系能力的比拼。
四季度盈利将是蔚来的重要里程碑,但绝非终点。正如李斌所言:"本事不是一时的盈利,而是长久活下去的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