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只要一提到中国电车,那种自豪的劲儿是写在每个中国人脸上的?前几年我们聊国产车,大家还一本正经地说,比合资差远了,安全感不足、技术不行、用料缩水、外观落伍,仿佛谁开个国产车就是“凑合”。但看看现在的市场,你是不是发现,连在国外都能跟世界最牛的厂商掰手腕了?
最近看了一个日本媒体的说法,说在中国市场,电车品牌遍地都是对手,竞争那叫一个惨烈;但在国外,中国电车的对手就只有一个——其实默认说的就是特斯拉。这话,倒是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觉得,能拿下国内市场说明不了啥,走出去才能体现成色。可问题来了,中国电车为啥能在全球杀出来?
咱们不妨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汽车行业能突然就“开挂”一样跑赢绝大多数国家?这背后的动力是啥?
其实不复杂,一个词总结就是卷。中国人什么不会,但卷是必须会的,无论哪个行业,只要一有苗头,立马就是百家争鸣、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尤其在电动车领域,政策从上到下扶持,补贴也好,基建也罢,各路资本、技术冲进来,巨头在明,创业公司在暗,谁都不怕死,谁都不服输。最终,这个市场就被卷成了全世界最苛刻的赛场。谁在中国能活下来,那是真正的王者。
再回头看看国外市场,你有啥对手?欧美本来就被传统燃油车绑着,先天反应慢半拍,政策又杂乱,卷的心气儿没有,搞点创新还怕砸自己招牌。日本电车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被丰田、本田那些老牌公司拖住脚。走到最后,中国电车厂商基本直接面对着特斯拉,其他不是落伍就是半死不活。
其实,外媒说中国电车“在国内全是对手,在国外只有一个对手”,这怎么听都有点——夹着敬畏、又带点羡慕,甚至还有点无奈。说到底,他们是看见了中国车企的崛起已经挡不住了。
这几年,中国消费者成长速度也快得吓人。过去买车看的是便宜、能开、不掉价。现在年轻人什么最重要?个性化、科技感、舒适和体验。你做不了这些,再便宜也没人多看你一眼。
我顺便研究了一下最近新出的那些叫好又叫座的车型,比如大家很夸的智己LS6。你可能会问,这车到底靠什么火起来?我觉得核心就三点:外观够吸引,智能系统狠新潮,空间和体验做到了极致。
咱们先说外观,这事不要小看,中国过去抄来抄去,最后抄到自己都无聊了。如今车企都知道,搞“美学”那必须请一流的设计师,把车的颜值卷到天上。智己LS6搞的什么黄金比例、猎鹰灯、幻彩灯,就一个意思:车不但要好开,还要看得顺眼,开出去比A4、3系、Q5都拉风。你在大街上一停,分分钟就是70岁的叔叔都有点想掏钱。
然后再看智能和舒适,这玩意在国外喊了半天AI、智能驾驶,其实落地就是PPT;在中国,产品经理根本不是写PPT的,直接真刀真枪拉到路上测。比如智己LS6做的那些智能功能,你一个新手司机都能开得贼放心,老婆孩子上车吵吵闹闹也不怕,什么无图的自动驾驶、全国都能开、几十种泊车场景,堪称“老人小孩都能会用”。
再来说说空间,这更是给国人量身定做。有多少车让你副驾直接“零重力”,直接能摆成个大床?现在卷空间都卷到主副驾驶能“全躺”,下班路上老婆娃想在车里睡个觉都没压力。咱中国人啥都能将就,唯独家里人出门得舒服,空间卷到一定程度,合资车一个能打的都没了。
你现在如果再拿外企那点“中庸”出来吓唬中国用户,根本没用。人家连车内氛围灯、随心语音控制、智慧灯光模式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说白了,现在中国车给用户的安全感和尊重,比你在国外买辆奔驰还要多点实际。
当然,有人说中国电车的“安全问题”。我承认,早几年确实各种小毛病多、品控拉胯,但是别忘了,厂商在中国能不修炼到极致么?一年一迭代,几乎是用用户体验反推技术升级,从车身结构到自动刹车、L2/L3智能驾驶,没有一个不是实战检验出来的。
技术搞到这个份上,再来看看价格。同样的智驾和配置,如果是BBA、特斯拉搞出来,比中国车高出多少倍?而中国车企明显在玩“质价比”,直接把价格压到利润都快见底,目标就是换市场份额。这就是中国式的狠角色玩法。
那问题又来了,既然中国车这么厉害,到了海外为啥“对手只有特斯拉”?
很简单,中国本土的“极卷”已经把其他对手淘汰光了。谁最卷、谁活着,谁就去世界舞台上掰手腕。像比亚迪、吉利、奇瑞、蔚来、小鹏、智己, 这些能出海的,不是技术正当红,就是产品出圈。反观外国市场,本来就没几个能整活的,除了特斯拉还有点想法,其它都在犹豫、观望、慢半拍。“龙争虎斗”的戏码,其实是在国内先演了一遍,把刀磨利了才出去拼。
而且吃瓜群众别着急唱高调。现在中国车强,是实打实的,但也千万别忘了几点:第一,全球竞争环境还是复杂,各国政策、税率、标准千差万别,出口多了能不能一直牛,还得打问号。第二,国外用户对于中国制造的历史惯性印象要一代一代扭转,需要慢慢积累口碑。第三,这一轮科技革命其实高速变化,万一哪天软硬件更新我们不跟上,也有被反超的风险。
归根到底,中国汽车的进步,一点都不可小觑,但这才刚刚开始。国内竞争的极致逼着企业和产品不断进化,最后养出了一批能打硬仗的种子选手。出海之后,面对国际巨头和复杂的环境,唯有继续“卷”下去,才能守住现在的成就。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下一次我们还能卷出啥花样?等所有行业都成了中国制造,全球会不会有点按不住的焦虑?咱们自己又能不能保持住这股劲头,别像人家日本车企那样,从辉煌到迟钝?谁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赢家,但最后靠的,还是能不能永远让对手感到“压力山大”吧。卷出中国速度,赢得全球尊重,才是中国电车真正该有的底气。
咱们试问一句,现在中国电车的“天花板”,你觉得在哪?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