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备受追捧的保时捷,如今在中国市场黯然失色。利润暴跌、销量腰斩,这家德国豪华车品牌正品尝着战略误判的苦涩。
保时捷公布的最新财务数据令人咋舌:今年前三季度,这家豪华车制造商的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暴跌至仅4000万欧元,降幅高达99%。
曾经在中国市场创造加价销售神话的保时捷,如今销量一落千丈。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仅为32,195辆,同比下降26%。中国市场从保时捷全球最大市场跌落至第三位。
01
保时捷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务表现堪称灾难性。公司营业收入约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但最触目惊心的是销售利润的崩溃式下滑。
第三季度单季亏损高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直接导致前三季度整体利润仅剩4000万欧元。
保时捷解释称,利润暴跌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产品战略调整带来的额外费用、中国市场的持续萎靡以及电池相关的一次性支出。
公司为战略重组付出了沉重代价。上月宣布的推迟纯电动车型推出、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及终止电池自产计划,带来了约27亿欧元的额外支出。
美国关税政策更是雪上加霜。保时捷预计,今年关税将给公司造成约7亿欧元的损失,前九个月已产生3亿欧元额外成本。
02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衰落并非突如其来。2021年,保时捷在华销量达到9.57万辆的峰值后便一路下滑。
2024年,保时捷在华交付量已降至5.69万辆,同比下滑28%。这一下滑趋势在2025年进一步加剧,前三季度销量同比下降26%。
曾经贡献保时捷全球销量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市场,现已跌至公司全球市场的第三位。
价格体系同时崩溃。去年“保时捷售价跌破40万”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阅读量突破6941万。曾经需要加价购买的Macan车型,经销商报价最低已降至35.8万元,相当于厂商指导价的6折。
渠道网络随之收缩。保时捷计划到2027年将在华销售网点从约150家缩减至80家,削减幅度近50%。
03
中国消费者对传统豪华车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数据显示,48%的中国消费者不愿为外资品牌支付溢价,在愿意接受溢价的消费者中,仅3%能接受外资品牌售价高出中国高端品牌20%。
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日益年轻化,保时捷中国用户平均年龄仅37岁左右,比欧美市场年轻了一代人。
然而,正是这些年轻消费者的偏好发生了转变。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对智能科技的需求远超对传统豪华标签的认可。
保时捷中国传媒公关副总裁唐凤靓曾坦言:“在保时捷的全球用户画像里,中国市场独树一帜”。但如今,这种独特性正在消解。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功能的期待,已远超对传统豪华标签的认可,而保时捷在产品智能化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
04
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崛起是保时捷衰落的另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品牌通过电动化、智能化实现品牌向上,直接冲击传统豪华车市场。
2024年,理想汽车销量已超过BBA(奔驰、宝马、奥迪),成为首个全面超越BBA的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
在具体产品上,中国品牌也在不断突破价格天花板。仰望U7/U8/U9系列、小米SU7 Ultra等车型售价已跨越50万元门槛,直接进入保时捷的主力价格区间。
小米汽车的表现尤为抢眼。上市15个月,小米汽车已完成30万辆交付。
而保时捷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仅2.13万辆,同比下降28%。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曾直言不讳:“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是直接对标保时捷来做的!”
05
面对市场变化,保时捷的战略调整显得摇摆不定。公司已宣布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推出,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
保时捷甚至考虑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停止在中国市场销售电动汽车。这一决策反映了公司对中国电动车市场的误判。
产品线方面,保时捷计划停产三款燃油车型,包括最畅销的燃油版Macan以及718 Boxster和Cayman。
燃油版Macan将在2026年中期结束生产,这款车在今年前九个月的交付量达64,783辆,是保时捷的销量支柱之一。
保时捷财务与信息技术执行董事白禹翰表示:“从2028年起,更为平衡的驱动系统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市场地位”。但这一战略转向是否能为保时捷赢得喘息之机,尚待观察。
06
为应对当前危机,保时捷已启动裁员计划,将在未来几年裁员1900名正式员工,并于今年内裁减2000个临时岗位。第二轮裁员方案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公布。
在定价策略上,保时捷计划在2025年和2026年进一步加强定价,并已提高价格以确保合理的利润率。公司还计划在美国市场上调售价,以转移部分关税成本。
管理层也进行了调整。潘励驰出任保时捷中国CEO,取代了前任柯迈时。潘励驰已开始对渠道进行调整,并推出更多本土化的营销策略。
保时捷财务及IT负责人Jochen Breckner试图传递信心:“2025年将是一个低谷,从2026年开始显著改善。目标是提升品牌价值,使产品更加个性化、独家”。
然而,保时捷的复苏之路充满挑战。一方面,公司需要维持品牌的高端定位;另一方面,又必须应对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
保时捷的教训已经成为行业警示录。宝马曾于2024年7月宣布“退出价格战”,结果8月销量同比暴跌42%,9月再降30.8%,最终不得不重返价格战。
奔驰、宝马、法拉利、宾利等传统豪华品牌在华销量也全线下滑。这表明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传统豪华车市场的共同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