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咱今儿不聊别的,就聊聊那根递到日本人嘴边的“救命稻草”。
说真的,眼瞅着一艘叫“日本汽车”的巨轮,船头都快扎水里了,这时候山姆大叔划着小船过来,没扔救生圈,反倒是递了根稻草,还一脸“瞧我多够意思”的表情。
这根稻草,就是那份热乎的关税协定——特朗普大笔一挥,本来要干到30%的关税,现在“开恩”,只收你15%。
听着是不是特像烂俗电视剧里的桥段?
恶霸把人揍个半死,然后丢下一瓶金疮药说:“咱俩两清了啊。”
日本那边还真就得接着,还得点头哈腰地说声“阿里嘎多”。
为啥?
因为不接,下一秒可能就真沉底了。
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儿。
为了这根稻草,日本付出的代价清单拉出来,脸都不要了。
未来几年,5500亿美元的投资,得真金白银地砸在美国。
自家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大米,市场大门也得给美国敞开。
这操作,翻译过来就是“来,大哥,这是我的午饭,您先吃,我喝口西北风就行,只要您别现在就弄死我”。
你说他们至于吗?
太至于了。
因为就在他们卑躬屈膝地去啃这根稻草的时候,回头一看,家里最大的那块良田——中国市场,已经快被别人给“偷”光了。
时间往前倒个十年八年,你在国内马路上喊一嗓子“我的车是日本车”,那都是带着点小骄傲的。
什么“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丰田、本田几乎就是神话。
巅峰那会儿,国内四分之一的销量都是日系车的天下。
那时候,咱们国产车还在吭哧瘪肚地模仿,人家已经把“省油耐用”这四个字玩成了信仰。
可谁能想到,这天,说变就变了。
就在丰田还在死磕发动机热效率,琢磨怎么一滴油掰成两半用的时候,咱们这边直接把桌子给掀了——爷不玩油了,爷玩电!
你那点省油的本事,在电车一公里几分钱的成本面前,简直就是个笑话。
这就好比你苦练了一辈子屠龙刀法,结果出门发现,全世界都在开高达。
更要命的是,买车的人也变了。
以前大家聊车,张嘴闭嘴“三大件”。
现在你跟年轻人聊这个,他可能白你一眼,然后问:“有冰箱吗?彩电多大?沙发能躺平不?”
这套“冰箱彩大”的组合拳,直接把日系车那点“朴素”的内饰打得鼻青脸肿。
他们的优势,一夜之间,变成了劣势。
结果就是,市场份额从25%一路狂泻,现在也就剩个10%出头,还在往下掉。
好多以前门庭若市的日系4S店,现在销售比顾客都多。
这已经不是“溃败”了,这简直是兵败如山倒。
圈里人都说明白了,用不了三五年,日系车在国内的下场,大概率就是步韩系车的后尘,在角落里分那1%到2%的残羹冷饭。
家,是回不去了。
所以,北美那片地,就成了必须死守的“应许之地”。
美国人对日系车的感情还在,几十年的底子不是白打的。
所以,哪怕是15%的关税,也得含着泪吞下去。
毕竟,慢性死亡总比立刻枪毙要好。
可这根稻草,真的能救命吗?
我觉得,它更像是个安慰剂,让你在幻觉里感觉好一点,但病根儿一点没除。
当日本车企还在庆幸自己抱紧了美国大腿时,咱们的自主品牌,那些曾经被他们瞧不上的“小弟”,已经磨好了刀,准备去全世界“踢馆”了。
比亚迪的车都卖到欧洲,甚至日本本土去了。
当我们的电动车用更炸裂的技术、更离谱的配置、更亲民的价格出现在东京、柏林、纽约街头的时候,你让丰田拿什么去打?
继续宣传他那“开不坏”的发动机吗?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日本汽车产业现在就站在这个尴尬的路口,前面是看不懂的新世界,后面是回不去的旧天堂。
手里攥着的那根美国稻草,风一吹就可能断掉。
说到底,真正的救命稻草,从来都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自己种出来的。
可惜,等他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可能地里已经长满了别人的庄稼。
你说,这剧本,讽刺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