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正在车库里研究一只特斯拉电池,突然接到同事电话,让你别太投入,因为“十年后可能这玩意都不在了”——这大概类似于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前CEO卡洛斯·塔瓦雷斯的言论给特斯拉从业者带来的心理冲击。一个能让比亚迪都挠头的电动车品牌,居然有人公开预测它十年内会消失,属于把冷水泼出水刻都震碎的水平。不过职业习惯告诉我,凡是让人瞬间血压上头的消息,更需要冷静对待。
先把场景还原一下:新闻发生在某个再普通不过的媒体采访间。一个被认为身经百战的前CEO,卡洛斯·塔瓦雷斯,言辞铿锵,甩下了“十年后特斯拉可能没有了”这个定时炸弹。他说,比亚迪能以更高效、更便宜的方式坐稳新能源汽车市场老大的位置,特斯拉靠高估值撑着,马斯克迟早转头去搞AI、火箭或者更玄乎的事,汽车这摊早晚要散。
另一边的马斯克,仿佛刚刚在发射火箭间隙瞄了一眼流言,不屑地来句:“He has absolutely no clue.” ——听着,比起声明或者反驳,更像是一通讥讽。对于网友来说,这样的对话仿佛B站弹幕里互怼的“上帝视角玩家”,而不是亿级集团的战略布局交锋。特斯拉的生死局、比亚迪的攻城略地,都只剩下“谁不懂、谁膨胀、谁下场玩票”这样的八卦节点。
如果要动真格的,从专业视角拆这个事件,不妨先绕开热闹,看看所谓“消失”的逻辑是否成立。先讲结论:行业里还真不缺一夜消亡的品牌,东芝、诺基亚、柯达,连马路牙子上的共享单车都能在一年之间泡沫蒸发。资本市场也从不相信长青树,每一个估值超高的明星企业,都得承受随时掉队的危险。
但特斯拉真有那么大可能说没就没?论证链就要讲证据:市场份额、技术壁垒、商业模式、政策导向、舆论环境。
市场份额——特斯拉在中国、美国乃至欧洲,仍然手握纯电车领域的头部销量,虽然增速放缓,但架不住基数大。大众、通用、比亚迪轮番抢份额,确实咬到了特斯拉的后脚跟,但全球范围的绝对影响力还远没到“说没就没”的边缘。
技术壁垒——电机、电池、自动驾驶,马斯克从一开始就把“软件定义汽车”做到极致,凭一纸OTA(空中升级)玩出百亿市值。别说那些刚学会投产纯电的传统厂,连新能源老炮比亚迪都在学,但能否无缝转身到“科技公司”这个位置,还得给时间证明。
资本与舆论——理性讲,特斯拉的股价肯定不便宜,甚至高到一度让对冲基金看笑话。估值泡沫很实诚,但问题在于,只要马斯克本人没准备打包跑路,每一次“蓝海新故事”跟AI的话题,总能把资本市场哄得热血沸腾。特斯拉跌没跌过?无数次了,结果每次都堪比恐怖片结局,死里逃生后粉丝数反涨。
比亚迪有没有威胁?当然。比亚迪从“电池厂”起家,高性价比、全产业链自给,让他在中国本土市场横扫千军。现在它瞄准全球,欧洲、东南亚都在跑马圈地。但且慢,特斯拉特地多开了一条赛道看似分心,其实马斯克这种“散养式老板”,向来不走寻常路。
这就牵扯另一个推理:马斯克会不会突然“心血来潮”扔掉造车盘子,专攻AI或火星移民?视乎他个人的确“心跳太快,路线上头”,但公司层面真要抽身,得先交一张让股东、员工与用户都买账的答卷。
要说外部输入,行业见过太多互相唱衰,一边是在车企大会自吹自擂,一边是媒体厅里唱反调。谁都想把对手“判死刑”,但真死的往往不是最被看衰的人。诺基亚零八年也被唱空,结果“死因”是智能机系统跟不上,不是手游玩家冷眼旁观。
这里不妨用点黑色幽默——汽车圈就像一个豪赌的局,谁能笑到最后,从不是前一晚嗨起来的那位。“特斯拉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柯达?”这问题,反倒成了行业赌徒们例行的口头禅。退一步讲,塔瓦雷斯作为前CEO,他对行业风向和巨头命运的判断既有自身立场,也掺杂不少职业危机感——毕竟自家的船到底炫不炫,还得看拼到哪波大浪里。
当然,回身再看特斯拉,哪怕涨跌几轮,还撑得起“魔法公司”设定——有点像侦查队员每回分析现场,发现每丝血迹都可能是另一条主线。行业里的生死,并不是绝对票,往往是复合变量的温水搅动。比亚迪拼成本,特斯拉押科技,后头还有一大堆AI、智能驾驶的潜在黑马在暗影里磨刀。
因此,卡洛斯·塔瓦雷斯这个预测,更多是一份掷地有声的“行业自省”,未必是最终裁决。大佬的嗅觉可参考,但行业底牌没他想象得那么单薄。这行里常说:没有永远的赢家,更没有全无存在感的败者。追赶、超越、落败、重生,每个周期都来一遍才算行业新常态。
最后,问题抛给大家——如果你是行业决策人,会把赌注压在比亚迪的成本革命?还是马斯克的天马行空?或者,最该信仰的,是变化本身?十年之后的新能源江湖,到底会是谁暗度陈仓,谁一朝覆灭呢?这是每个吃瓜群众与亲历者共同等待的谜底。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