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时候你看到一些新闻,会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疯了。
就在宝马集团因为一个月内蒸发掉超过10亿欧元而焦头烂额,就在大众汽车在沃尔夫斯堡那座庞大的、几乎像座城市一样的工厂,因为一颗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被迫停摆的时候,一位德国高官,一位经济部长,竟然对着镜头,盛赞了造成这一切的“元凶”。
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经济部长,斯文·舒尔茨,就是他。他用一种我只能形容为“云淡风轻”的口吻,公开告诉所有人,他认为荷兰政府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的行为“没有任何错”。不仅没错,他甚至觉得这个决定“非常明智”,而且“合理”。
这话一出来,舆论真的就炸了。人们实在是想不通,德国的工业心脏,那些精密运转的生产线,正在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芯片断供而流血。那些本该为了产业利益、为了工人的饭碗而奔走的经济部长,怎么能说出这种话?这到底是深思熟虑后的远见卓识,还是一种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的政治傲慢?
让我们看看这个所谓的“明智”决定,到底带来了什么。今年10月16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几乎是拉响了最高级别的警报。一份由大众、宝马、奔驰在内的16家欧洲顶级车企联名发出的停产预警,那措辞,严厉到让整个欧洲的空气都凝固了。文件里白纸黑字地写着,他们手上来自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库存,最多,最多只能再撑三到四周。一旦用完,欧洲的汽车工业可能要面临长达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生产中断。
这可不是在开玩笑。苦果很快就来了,宝马的财报难看极了,单单在10月份,损失就超过了10亿欧元。大众那个旗舰工厂,停产一天,就是400万欧元的真金白银直接打了水漂。这已经不是什么商业问题了,这是整个产业链的生死危机。
而危机的源头,就是荷兰政府在9月30日那场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他们也不知道从哪个档案柜里翻出来一部早在1952年,冷战时期就存在的《物资供应法》,然后就以一个万能的理由——“国家安全”,对安世半导体痛下杀手。
三板斧,招招致命:先是冻结安世全球30家关联公司,差不多147亿人民币的资产;然后,直接把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这些中方管理层,全部踢出局;最后一步更狠,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的安世股份,直接交给了第三方托管。
这一连串操作,在斯文·舒尔茨看来,就是“明智”。他站的角度,或许是那个听起来特别宏大的“欧洲芯片自主”和“地缘政治安全”。毕竟从2021年开始,“芯片安全”这个调子就在欧洲政坛唱得很高,高到都快听不见机器的轰鸣声了。
但这场针对安世的行动,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场早就写好了剧本的合谋。时间线清晰得可怕,几乎就差把幕后那个“提线木偶”的操纵者写在脸上了。早在2024年底,美国商务部就把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列入了“实体清单”。到了今年6月,美方更是直接向荷兰施压,要求换掉安世的中方CEO。紧接着,又搞出一个所谓的“50%穿透规则”,目的就是为了堵死中资企业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来规避管制的路径。
所以荷兰政府那所谓的“迅速行动”,说白了,更像是按部就班地在执行命令。欧洲的政客们可能真的觉得,只要靠着政治强权夺下安世这家全球车规级芯片的巨头,就等于扼住了关键技术的喉咙,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去风险”操作。舒尔茨那个“明智论”,正是这种政治幻想的最好体现。
但他们显然算错了一笔最关键的账:枪是抢到手了,可子弹在哪儿呢?荷兰政府抢走的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一个叫“安世半导体”的空壳子,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品牌的生产能力、它的供应链和它的市场,却牢牢地攥在别人手里。
中国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而且拳拳到肉,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就在荷兰宣布接管后的第四天,也就是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就宣布对特定的半导体元器件实施出口管制,矛头直指安世在中国子公司的核心产品。几天后,反制再次加码,将钬、铥这些重稀土元素也纳入了更严格的出口配额管理。
这两招的威力,远比欧洲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政客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要知道,安世虽然名义上是家荷兰公司,但它早就和中国的产业链深度绑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开了。它70%到80%的芯片封装测试,都在中国的东莞工厂完成;它的核心产品氮化镓半导体,95%的原料来自中国。更要命的是,它超过一半的销售市场,就在中国。
釜底抽薪的计策接踵而至。10月17日,安世在中国的业务主体,直接发布了一份“独立宣言”,宣布不再听从荷兰总部的任何指令,员工工资由中国公司自己发。第二天,结算体系更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全面停用美元,改用人民币结算;放弃SWIFT系统,转投中国的CIPS系统。然后,企业内部的欧洲ERP系统被全部换成国产软件,供应链也迅速切换到了中国本土企业。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荷兰那个总部基本上就“脑死亡”了。欧洲虽然名义上控制了股权,但实际上,他们失去了对核心产能的任何控制力。
东莞工厂的订单交付率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了95%以上,但这些芯片流向哪里,再也不由欧洲说了算了。这就是斯文·舒尔茨口中“明智”决策换来的冰冷现实:欧洲的车企们嗷嗷待哺,却等不来一颗芯片。
更惨的是荷兰自己,为安世提供晶圆原材料的23家中小企业,10月份订单骤降60%,眼看就要破产。而荷兰政府手里那个被“接管”的安世总部,成了一个无法产生任何效益、只会不断烧钱的烂摊子。
在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的依赖从来都是双向的。欧洲需要安世的芯片,就像荷兰的飞利浦、壳牌这些巨头需要中国的庞大市场一样。任何想靠政治手段单方面“脱钩”的行为,最终都会发现,风险会以一种更痛苦、更直接的方式反噬自身。
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发生在10月下旬。面对国内汽车产业和供应商协会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压力,之前态度还十分强硬的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不得不紧急致电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语气软了下来,表示愿意沟通,寻求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从9月30日的悍然出手,到10月21日的紧急求和,仅仅过去了21天。这短短的三周,足以让那些欧洲政客们,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经济规律,什么是现实。
现在再回头听听舒尔茨那句“非常明智”,就显得格外的刺耳。欧洲嘴上喊着“去风险”,实际上却在给自己制造更大的风险。总是标榜自己是市场经济的捍卫者,行动上却搞起了强盗逻辑。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他们忘了,或者说是不愿意承认,中国早就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舒尔茨作为一名经济部长,他不为德国的汽车工人着想,不为巴伐利亚那些嗷嗷待哺的机器制造商着想,只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安全概念”而鼓掌。
对于现在的欧洲来说,芯片缺个一二十天,可能还动摇不了根基,顶多是经济发展受点影响,大家勒紧裤腰带挺一挺。但是,如果他们的政客总是这么缺乏常识,总是这么傲慢地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那他们的经济,才是真的要完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