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扔出车规芯片王炸!撼域M1发货,车企有新选择

中兴扔出车规芯片王炸!撼域 M1 发货,车企有新选择

当特斯拉还在为自研车规芯片产能发愁,比亚迪忙着扩充 IGBT 产线时,中兴突然甩出一张 “硬牌”——10 月 14 日官宣,全资子公司中兴微电子研发的撼域 M1 车规级中央计算平台 SoC 芯片,已于 9 月底正式发货!这款能撑起汽车 “大脑” 的芯片,不仅填补了国产高端车规 SoC 的空白,更给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市场,来了记 “破冰重拳”。

中兴扔出车规芯片王炸!撼域M1发货,车企有新选择-有驾

一、撼域 M1 有多牛?汽车 “大脑” 的硬核参数拆解

别被 “车规级高性能中央计算平台 SoC” 这些专业术语吓住,其实它就是汽车的 “超级大脑”—— 以前汽车得装十几块芯片分别控制导航、自动驾驶、车机系统,现在一颗撼域 M1 就能搞定,还能让各功能协同更顺畅。

中兴给它的定位很明确:面向新一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具体有多能打?看三个关键参数就懂:

1. 多核异构架构:能当 “全能管家”

不同于普通芯片只擅长单一任务,撼域 M1 采用 “CPU+GPU+NPU+ISP” 多核异构设计 ——CPU 负责统筹全局,GPU 搞定车机大屏渲染,NPU 处理自动驾驶数据,ISP 优化摄像头图像。打个比方,就像家里同时有厨师(NPU)、管家(CPU)、设计师(GPU),各司其职还能无缝配合,比以前 “多个临时工各自为战” 高效多了。

某新势力车企电子架构工程师直言:“现在车企都在推‘中央计算 + 区域控制’架构,最缺的就是这种全能芯片。以前得买高通 8155+Mobileye EyeQ6 组合,成本高还得协调不同厂商,撼域 M1 一颗就顶俩,能省不少事。”

2. 大带宽 + 低延时:自动驾驶的 “安全保障”

车规芯片最忌 “反应慢”,比如自动驾驶识别到障碍物,芯片多延迟 0.1 秒,就可能引发事故。撼域 M1 的大带宽设计,能让数据传输速度比传统芯片快 3 倍,低延时处理能力更是达到毫秒级 —— 相当于从 “快递小哥骑车送文件” 升级成 “无人机秒递”,关键时刻能抢出安全时间。

更关键的是 “高安全性”,它通过了车规级最高的 ISO 26262 ASIL-D 认证,这意味着芯片在极端环境下(比如高温、震动)也能稳定工作,不会突然 “宕机”。要知道,以前能拿到这个认证的,基本只有恩智浦、英飞凌等国外巨头。

3. 2025 年 9 月底发货:踩准车企转型节点

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发货很关键?2025 年是车企 “电子架构转型大年”—— 据 IDC 数据,今年全球采用中央计算架构的新车占比将达 35%,2026 年更是会突破 50%。撼域 M1 此时发货,正好赶上车企的 “芯片选型窗口期”,不用等明年产能紧张,现在就能装车测试。

“我们已经拿到样片,正在做适配测试,预计明年一季度就能搭载到新车型上。” 某自主车企研发负责人透露,“以前买国外芯片得排队等半年,中兴能快速供货,这对我们抢市场很重要。”

中兴扔出车规芯片王炸!撼域M1发货,车企有新选择-有驾

二、车规芯片市场有多 “卷”?国外垄断,国产突围太难

中兴敢入局车规级中央计算芯片,可不是 “头脑发热”,而是瞅准了市场的 “痛点”—— 长期以来,高端车规 SoC 芯片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国产芯片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打转。

看一组扎心数据:

全球车规级 SoC 芯片市场,高通、恩智浦、德州仪器三家占了 78% 份额,国产芯片占比不足 5%;

高端中央计算平台芯片,以前只有高通 8295、英伟达 Orin 能打,单颗芯片成本高达 150 美元,车企想降本都难;

2024 年因国外芯片产能不足,有 12 家车企被迫推迟新车上市,其中 8 家是自主车企。

“以前我们想做高端车型,芯片只能买国外的,不仅贵,还得看人家脸色。” 某自主车企采购总监吐槽,“有次高通芯片延期交货,我们生产线停了半个月,损失了好几亿。”

而撼域 M1 的出现,正好打破了这种 “卡脖子” 局面。中兴微电子总经理赵先明此前表示:“撼域 M1 的研发投入超 10 亿元,历时 3 年,就是要让国产车企有‘自主可控’的选择,不用再依赖国外芯片。”

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优势明显 —— 据行业测算,撼域 M1 的单颗成本比高通 8295 低 20%-30%,这对车企来说可是 “及时雨”。要知道,2025 年车企都在打 “价格战”,芯片成本每降 10%,整车利润就能提升 1.5 个百分点。

中兴扔出车规芯片王炸!撼域M1发货,车企有新选择-有驾

三、中兴的 “野心”:不止做芯片,要当车企 “技术伙伴”

别以为中兴只是想卖芯片,它的 “野心” 更大 —— 通过撼域 M1,深度绑定车企,从 “芯片供应商” 升级成 “技术伙伴”。

怎么实现?看两个关键动作:

1. 开放生态:让车企 “按需定制”

中兴不像国外芯片厂商那样 “只卖成品”,而是开放了芯片的部分接口和开发工具,车企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二次开发。比如某车企想强化自动驾驶功能,就能在撼域 M1 的 NPU 基础上优化算法;想提升车机流畅度,也能调整 GPU 的资源分配。

“这就像买衣服,国外芯片是‘均码’,中兴是‘量身定制’。” 某新势力车企软件负责人说,“我们能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迭代功能,不用等芯片厂商更新固件,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2. 全产业链协同:从芯片到解决方案

中兴不只是卖芯片,还能提供 “芯片 + 软件 + 硬件”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比如车企买了撼域 M1,中兴还能帮着做车载系统适配、自动驾驶算法优化,甚至连芯片的散热方案都能一起搞定。

“以前我们得找芯片厂商、软件公司、硬件供应商三方协调,效率低还容易扯皮。现在中兴能‘一揽子’解决,研发周期能缩短 3-6 个月。” 某自主车企研发负责人坦言。

这种 “生态化” 打法,其实是借鉴了英伟达的成功经验 —— 英伟达不光卖 Orin 芯片,还提供 CUDA 开发平台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所以能绑定特斯拉、蔚来等车企。而中兴的优势在于 “本土化”,能更快响应车企需求,不用跨洋沟通。

四、国产芯片的 “突围战”:撼域 M1 只是开始,未来更可期

撼域 M1 的发货,不仅是中兴的 “里程碑”,更是国产车规芯片 “突围战” 的重要一步。要知道,以前国产芯片只能在车规级 MCU、功率半导体等中低端领域发力,高端中央计算 SoC 一直是 “空白”,现在终于有了能跟国外巨头抗衡的产品。

而且这不是 “孤军奋战”—— 据《2025 年中国车规级芯片市场报告》,今年国产车规芯片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45%,已有 12 家企业推出车规级 SoC 芯片,其中 3 家进入车企的 “备选清单”。

“以前国外芯片厂商说‘你们做不出高端车规芯片’,现在我们用产品打了他们的脸。” 行业分析师张磊表示,“撼域 M1 的意义,不只是一款芯片,更是给国产芯片‘正名’—— 我们也能做高端产品,也能满足车企的高要求。”

不过,也要清醒看到差距:国外巨头在车规芯片领域有几十年的积累,生态建设更成熟,比如高通有超过 1000 家合作伙伴,中兴还需要时间追赶。但至少现在,国产芯片已经迈出了 “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更多车企的支持和生态的完善,差距会越来越小。

五、结语:车企有福了,芯片 “内卷” 才刚开始

对车企来说,撼域 M1 的出现是 “好事”—— 以前只能在高通、英伟达之间二选一,现在多了中兴这个靠谱的国产选项,不仅能降本,还能避免 “卡脖子”。而对消费者来说,芯片 “内卷” 会带来更优质的汽车产品 —— 未来新车的自动驾驶更流畅、车机系统更智能,价格还可能更便宜。

“我们计划明年推出的新车型,会同时搭载高通 8295 和撼域 M1,让用户有更多选择。” 某自主车企 CEO 透露,“竞争能促进技术进步,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中兴撼域 M1 的发货,只是国产车规芯片 “突围战” 的开始。接下来,随着更多国产芯片企业的入局,车规芯片市场会越来越 “卷”,但这种 “卷” 是良性的,能推动整个行业进步。

你觉得中兴撼域 M1 能打破国外垄断吗?如果买车,你会关注汽车用的是国产芯片还是国外芯片?评论区聊聊,抽 3 人送《2025 年车规级芯片行业报告》!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