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与吉利神仙打架,为啥让全球车企慌了?

比亚迪VS吉利:神仙打架炸出中国新能源,凭啥让全球车企慌了?

比亚迪与吉利神仙打架,为啥让全球车企慌了?-有驾

当全球汽车产业还在为新能源转型“踩刹车”时,中国车企早已踩下“油门”一路狂飙。比亚迪与吉利,这两大中国汽车巨头的较量,从国内市场的“贴身肉搏”延伸到全球舞台的“巅峰对决”,从单一的技术比拼升级为全产业链的体系对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让消费者买到了更具性价比的好车,更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全球市场,硬生生在百年汽车工业格局中,撕开了一道“中国口子”。

一、技术内卷:你出“王炸”我亮“底牌”,把行业天花板捅破了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就是“硬通货”。比亚迪和吉利深谙此道,在混动系统、电池安全、智能驾驶三大核心赛道上,上演着“你追我赶、互相拆台又互相成就”的戏码,把行业技术标准抬到了新高度。

1. 混动系统:热效率“掐架”,续航卷到2000公里外

曾经,混动汽车还被贴上“过渡产品”的标签,如今在比亚迪和吉利的“内卷”下,早已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香饽饽”。比亚迪率先亮出第五代DM-i混动系统,以46.06%的最高热效率、2100公里的综合续航里程,直接打破行业对混动车型“续航短、油耗高”的刻板印象。要知道,热效率每提升1%,对车企来说都是技术上的“大跨越”,46.06%的数值,已经接近内燃机热效率的“物理极限”。

但吉利显然不想让比亚迪“独美”,很快就带着雷神EM-i系统“接招”。它不仅用“驭风火龙卷”燃烧技术,把热效率硬生生提到46.5%,超过比亚迪成为新的“效率王者”,还全球首发11合1电驱系统——把传统混动车型里的发电机、驱动电机、减速器等11个核心部件集成在一起,体积变小了、重量减轻了,传动效率却提升到97.5%。这意味着,同样加满一箱油,搭载雷神EM-i系统的车型,跑得更远、加速更猛。

现在,两家的混动车型从10万级覆盖到20万级,你推出“亏电油耗3.8L”,我就跟进“零百加速7.9秒”;你主打“城市用电、长途用油”,我就强调“全场景无焦虑”。这种“针锋相对”的竞争,让消费者成了最大赢家,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续航超2000公里、油耗比燃油车还低的混动车型。

2. 电池安全:从“针刺测试”到“八针同刺”,比军工级还狠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痛点”。为了打消用户对“电池自燃”的顾虑,比亚迪和吉利在电池安全上的比拼,堪称“硬核”。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一出场就靠“极端测试”圈粉无数。它放弃了传统三元锂电池的圆柱或方形结构,把电池做成“刀片”形状,既能当能量载体,又能当车身结构件,一举解决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不可兼得的难题。更绝的是,比亚迪直接公开了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用钢针刺穿电池,传统三元锂电池会瞬间起火爆炸,而刀片电池不仅没起火,温度甚至没超过60℃;之后又用46吨重卡碾压电池包,电池依然完好无损。这两场测试,直接让刀片电池成了“安全”的代名词。

吉利看在眼里,立马推出神盾短刀电池,玩起了“更狠的测试”。它不满足于“单针针刺”,直接搞“八针同刺”——用8根钢针同时刺穿电池包的不同位置,电池既没起火也没冒烟;还叠加了军工级防护技术,电池包能承受1.5吨重的物体从1米高处坠落的冲击,甚至在-30℃的低温环境下,续航衰减也能控制在20%以内。除此之外,神盾短刀电池还把快充速度拉满,17分钟就能充到80%电量,解决了“充电慢”的另一个用户痛点。

现在,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已经凭借这些“黑科技”,超越日韩企业跻身全球第一梯队。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中,比亚迪稳居第一,吉利旗下的蜂巢能源也冲进前十,中国企业合计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彻底改写了全球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

3. 智能驾驶:一个“下放普惠”,一个“生态闭环”,都让老百姓用得起

如果说混动和电池是“硬实力”,那智能驾驶就是新能源汽车的“软实力”。比亚迪和吉利在这条赛道上,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却同样有效的路,让曾经只出现在豪华车上的智能驾驶功能,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比亚迪走的是“普惠路线”,把高端车型上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直接下放到7万元级的车型上。这套系统搭载了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28个感知硬件,能实现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甚至在没有高精地图的乡村道路上,也能精准识别行人、非机动车。更关键的是,比亚迪依托百万级的在售车型,积累了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能让智能驾驶算法不断迭代——今天系统还“看不懂”的突发情况,明天通过数据训练就能轻松应对。

吉利则选择“生态布局”,在“智能吉利2025”战略下,发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它不只是做单一的智能驾驶功能,而是搭建了“智能体+AI OS+模型层”的完整生态:“智能体”负责感知路况、做决策,“AI OS”相当于汽车的“大脑操作系统”,能连接车机、智能家居、手机等设备,“模型层”则像一个“技能库”,不断更新自动避让、语音交互等功能。比如,车主说“我饿了”,系统不仅能推荐附近的餐厅,还能自动规划导航路线、提前预约车位,甚至联动家里的智能烤箱,让烤箱提前预热准备食材。

现在,无论是比亚迪的“普惠智能”,还是吉利的“生态智能”,都让消费者花10万块钱,就能享受到以前30万豪车才有的智能体验。这种“降维打击”,不仅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更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二、战略瘦身:“刀刃向内”砍成本,攥紧拳头打硬仗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靠烧钱换市场”的时代早已过去。比亚迪和吉利都明白,要想在持久战中胜出,必须优化内部结构、降低成本、聚焦资源。于是,两家不约而同地启动“战略瘦身”,从品牌整合到供应链优化,每一步都精准“踩在点上”。

1. 品牌整合:告别“内耗”,高端、中端各就其位

以前,比亚迪和吉利都有“多品牌混战”的问题——比亚迪旗下有王朝系列、海洋系列、腾势、方程豹,吉利旗下有吉利、领克、极氪、几何,不同品牌之间的车型定位重叠、目标用户交叉,不仅分散了研发资源,还导致“自己人打自己人”。

比亚迪率先“动手”,把腾势、方程豹的公关团队收归集团统一管理,明确各品牌的定位:王朝系列主打中端市场,海洋系列聚焦年轻用户,腾势瞄准中高端新能源市场,方程豹则专攻豪华越野领域。这样一来,各品牌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形成“梯队作战”——比如腾势的用户有升级需求,就能自然过渡到方程豹;海洋系列的年轻用户成家后,也可能选择更稳重的王朝系列车型。

吉利的动作更“果断”,直接发布《台州宣言》,宣布合并极氪和领克。在此之前,极氪和领克都主打高端市场,极氪001和领克08的价格重叠、功能相似,消费者选车时“傻傻分不清”,内部也存在研发资源浪费的问题。合并后,吉利明确了极氪“豪华纯电”的定位,主攻30万以上市场;领克则聚焦“高端电混”,覆盖20-30万市场。这种“分工明确”的调整,不仅解决了内耗,还让两个品牌形成“合力”——极氪负责树立品牌高度,领克负责抢占主流市场,快速提升了吉利在高端市场的份额。

2. 供应链优化:从“各自采购”到“集中调度”,把成本降下来

供应链是汽车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控制成本的关键。比亚迪和吉利在供应链上的优化,堪称“降本增效”的典范。

吉利成立了中央采购与中央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部门,以前各个品牌、各个工厂都是“各自采购”,同一个零部件,极氪买的价格可能比领克高,质量标准也不统一。现在,中央采购部门统一对接供应商,不仅能拿到更低的采购价格,还能实现“批量采购”——比如以前各个工厂分别向某供应商买1000个零件,现在中央采购一次性买10000个,单价直接降低15%-20%。中央SQE部门则统一调度质量工程师,对供应商进行审核、监督,避免了以前“各厂标准不一”的问题,零部件的合格率提升了5%,售后故障率下降了8%。

这些调整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吉利的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6%,行政费用率下降26%,把省下来的钱都投入到研发和产品升级上。

比亚迪则靠“垂直整合”打造供应链优势。它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车机芯片、自动驾驶系统,几乎所有核心零部件都能自己生产。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不仅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比如某款车型突然热销,比亚迪能自己调整电池产能,不用等供应商供货;还能大幅降低成本,比如比亚迪自产的IGBT芯片,价格比外购低30%左右。2024年比亚迪的整车毛利率达到1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背后离不开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

三、市场厮杀:国内“价格战”打到底,全球“抢地盘”不含糊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进入“红海阶段”,比亚迪和吉利的竞争从“技术战”延伸到“价格战”,从“产品战”升级到“渠道战”;与此同时,两家又把目光投向全球,在海外市场展开“新较量”,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名片”贴到了世界各地。

1. 国内市场:你“7万起售”,我“补贴5万”,消费者笑了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几乎是比亚迪和吉利“带起来”的。2024年,吉利银河品牌推出星愿车型,直接打出“7.28万起售”的价格,这款车搭载了雷神EM-i混动系统,综合续航1200公里,还标配10.25英寸中控屏、倒车影像等配置。要知道,同价位的燃油车,不仅油耗高,配置还远不如星愿。星愿一上市就“爆单”,月销量直接突破2万辆,精准冲击了比亚迪海豚的市场——此前海豚一直是10万以下新能源车型的“销冠”,星愿上市后,海豚的市场份额下降了3个百分点。

比亚迪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很快就推出“电比油低”策略,对22款智驾版车型进行补贴,最高补贴金额达5.3万元。比如比亚迪宋PLUS DM-i智驾版,原价18.98万元,补贴后只要13.68万元,比同配置的燃油SUV还便宜2万元。这波补贴直接点燃了市场热情,比亚迪2024年国内销量突破300万辆,稳居销冠宝座。

这场“价格战”看似“两败俱伤”,实则让整个行业受益。它倒逼车企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提升产品性价比,也让更多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5%,也就是说,每卖出10辆车,就有4.5辆是新能源汽车,这个数据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2. 全球市场:你“覆盖110国”,我“欧洲拿3000单”,中国车火了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比亚迪和吉利开始向全球市场“进攻”,用“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的模式,打破欧美车企的垄断。

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稳扎稳打”。它先从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入手,在泰国、巴西建立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比如泰国工厂生产的车型,不仅能规避当地的进口关税,还能根据东南亚消费者的需求,调整车型尺寸、配置(比如增加空调制冷功率、优化后排空间)。2024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1.7万辆,覆盖全球6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巴西等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中,比亚迪都冲进了前三。

吉利则借助“海外合作伙伴”快速打开市场。它通过宝腾马来西亚工厂,把吉利的车型贴“宝腾”品牌销售,借助宝腾在东南亚的渠道优势,快速抢占市场;在欧洲,吉利依托沃尔沃的售后网络,推出极氪001、星舰7等车型,其中星舰7右舵版专门针对英国市场开发,上市后仅1个月就收获3000辆订单。此外,吉利还收购了英国莲花汽车,通过莲花的品牌影响力,提升吉利在欧洲高端市场的认可度。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6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65%,其中比亚迪和吉利贡献了近30%的出口量。现在,在欧洲的街头、东南亚的集市,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驶在路上,中国已经从“汽车进口大国”变成“汽车出口大国”。

四、良性竞争:没有“输家”,只有中国新能源的“大赢家”

比亚迪和吉利的竞争,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互相成就、共同进步”的良性对抗。这场较量,不仅让两家企业不断进化,更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比亚迪靠规模化生产,把电动化成本降了下来——比如动力电池的价格,从2015年的3元/Wh降到2024年的0.8元/Wh,这不仅让比亚迪的车型更具性价比,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成本下降,加速了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普及。现在,中国的充电桩数量超过300万个,占全球充电桩总量的70%,消费者“充电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吉利则靠高端化突破,证明了中国汽车也能卖上高价、做出品牌——极氪001在欧洲的售价超过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8万元),和宝马i3、奔驰EQE等豪华车型同台竞争,依然能获得消费者认可。这种“高端突破”,打破了“中国汽车只能卖低价”的偏见,拓宽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价值空间,也让其他中国车企看到了高端化的可能。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成本、市场份额上都占据了全球优势:在技术上,中国的混动系统、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技术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成本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比欧美车企低20%-30%;在市场上,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国。

当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长续航、更安全、更智能的新能源汽车时,当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成为全球行业标准时,当“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时,我们就会发现:比亚迪和吉利的“神仙打架”,没有输家,只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赢家”。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拓展,比亚迪和吉利的竞争还会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较量还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在全球汽车工业的变革中,书写更多属于中国的传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