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中国车企出口榜一出,圈子里就炸开了锅。奇瑞依旧稳稳的13.8万辆领跑,那是老牌劲旅养成的韧性和渠道积累。不过你别光看这个数字,重点是比亚迪——同比暴涨109.8%,单月出口逼近7万辆,离老大哥的差距正被迅速蚕食。身边一个做比亚迪配件供应的朋友还特意打电话给我,兴奋地说:哥们你知道吗?订单排到了年底,产能全开了,这体量增长速度真是疯了!
这数字上的飙升,其实背后跟新能源热潮关系很大。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多款热销车型,成为不少新兴市场的抢手货。但这还不是全部,更让我关注的是零跑和小鹏这些后浪,零跑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397.3%(听起来像段子,但是真的),一举冲到了第14名,小鹏也不甘示弱,紧跟着79.4%的增长。你可能会问,真的是因为车好?说实话,我觉得更关键是他们的供应链在小众市场完成了精细打磨,好比在闹市里开了一家专卖店,一开始没啥人气,但口碑和补货速度带来了回头客。
前几天跟零跑一个区域销售聊了半天,听他抱怨:这出海不容易,仓储、物流慢一步,客户第二天就没耐心等了。所谓跨国供应链博弈,其实就像你在厨房炒菜,食材新鲜不新鲜、配料有没有按时加进去,就直接影响成品味道。零跑的增长,算我直白点,是长时间熬汤,慢慢积累实力和信任的结果。
小跑题,我前几天还跟一位在东南亚做渠道的圈内人聊天,他说,现在本地消费者对车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不单单看价格,品牌和技术成了决定因素。尤其是智能驾驶辅助,成了买车时的标配参考。这点,很关键。特斯拉中国出口也在走技术溢价路线,单月出口1.9万辆+19.6%,看上去不算太猛,但特斯拉的溢价能力早就赢了游戏(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特斯拉在不同市场面临的政策和成本结构差别很大)。
反转是,传统合资阵营压力明显。像悦达起亚、江淮、沃尔沃这些牌子的出口量都出现了缩水,这跟产品更新慢、新势力强势开疆拓土不无关系。我曾经对合资品牌的稳健持乐观态度,但现在看来他们的应变确实慢了些。毕竟,新势力在研发和供应链上的灵活度更高。想想渠道心理:外国买家看到一个有智能座舱,续航能打,价格还能承受的国产品牌,自然后续关注度拉满。
刚才我翻了下去年同月的笔记,比亚迪当时出口量不到3.5万辆,别说翻倍了,差点没25%!对比这种体量增长,我一开始有点夸大了新能源车企走出国门的难度,毕竟供应链松紧、政策扶持都在快速变化。说人话,车企这出海大局,一次次靠芯片短缺停工、成本攀升被迫调整,又被新能源风再次裹挟着走出来。
还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零跑的暴涨是不是某些国家针对低碳政策强力支持?这数据如果准确,说明零跑的纯电平台在那些国家极受欢迎,可能比大牌认知度还要高?样本少,不敢妄下定论。
你可能疑惑,这种出口爆发,咱们传统供应链配合得上么?事实上不全然。新势力给供应商的压力更大——更频繁的交付、更快捷的反应需求,这跟传统车企的节奏不一样。我有次和一个零部件厂老总聊过,他说:现在得24小时盯着库存走向,不然就跟不上客户节奏,老客户流失。供应链上这样一条争抢订单的洪流,其实挺累。没准今年还会有人供不应求。
再说说渠道和用户心理方面。出口市场除了价格比拼,还得靠品牌故事和场景化体验撑起来。奇瑞的老客户里有不少是一开始冲着便宜去买,后来用着用着发现质量好,售后靠谱吗才持续买单。这才有了稳住老牌车企的出口量。比亚迪新进市场,靠技术和新能源概念打底,再加本钱烧得猛,市场关注度往上浮;零跑和小鹏这种后起之秀,他们需要讲真故事,不能一味靠补贴和噱头。就好比在跑步比赛中,有的人冲刺快、有的人耐力好,未来谁主沉浮还挺难说。
这让我蹦出一个问题:新能源车企出海的下一步,会不会变成从卖车到卖服务的全面输出?比如地图、本地化充电网络搭建、智能互联升级等,这块谁会先打通?毕竟车卖出去只是第一步,维护和服务体系才是沉淀客户忠诚的关键。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醒,这份榜单还没把蔚来和理想完全计算在内,毕竟它们的出口体量和方向更加分散和谨慎,什么时候能形成规模效应,真挺难说。有人跟我说:理想重点在海外建服务体系,不急于销量。这话可能对,也可能是权宜之计——毕竟海外市场的水还很深。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采访零跑研发总监时他眉头紧锁,说:供应链变幻莫测,压力特别大,能出几辆车真是全公司拼的结果。这些底层推动者的焦虑感,说不定才是这些数据背后真正的故事。
好了,你怎么看?中国车企出海,真的是靠技术硬实力拼出来的,还是市场策略和供应链运作的胜利?你觉得下一块蓝海在哪儿,或者说,谁能站稳全球?放开聊一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