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那辆开了一年,车况好得像新车,这种事儿听着就让人心痒痒。毕竟,我亲姨那宝马,才跑了不到两万公里(猜测,跑得估计不超过3万),换手率这么快也挺让人费解。前天跟老公聊,感觉这车放我俩手里真是一笔资产增值,说白了,开着省心,颜值高,咱家用还省心。谁想到亲姨直接一挂二手车行,估计不到一周就卖了,成交价我打听了下,粗略算跟市场价差不多,基本没啥优惠空间。
说起这亲情价,我总觉得特别微妙。记得上个月我一个朋友说,他表姐卖车给他,开了两年,说挂羊头卖狗肉,车况一言难尽。入手后俩月,他找表姐搞修理,结果电话那头一句话让他铁了心:都算亲戚了,别这么计较。这话说得我那朋友都尴尬了——怎么叫亲情,咋就成了烫手山芋了?
亲戚之间买卖车子,本来应该互相信任,不至于掺和什么猫腻。这不,隔壁邻居借车出去一礼拜,回来车内饮料渍斑斑,底盘还有个磕坑。邻居还理直气壮:反正你平时也不常开,别太计较。我听了都想翻白眼,车是脆弱的东西,不是谁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啊!
说到这里,我得解释下,前面提亲情价其实太笼统了。后面琢磨琢磨,发现这亲情价基本上就是价外价值的博弈——除去了车本身价格,更多的是风险和责任的转移。就好比研发新车型,供应链之间的博弈,你砍价砍得狠,但万一零件不好了,整个生产线都得停;而亲戚手里的车,有问题追问起来,感情上确实会掂量再三。
上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事儿里的责任心比车价更值钱。一个小车修理工跟我说过,他接触过不少亲戚买卖车的案例,最终都是责任不到位导致矛盾大爆发。买家不耐心,卖家不负责任,结果车况有点问题,感情扑街。你将心比心,谁愿意花同样的钱买麻烦?
我朋友曾做了个临场小计算:一辆三四十万的主流水品牌SUV,买来开两年,折旧率通常在30%-40%(样本少,估算),保养维修共花个一万多。可如果买二手亲戚车,底价低了个三五万,那相当于省了点,干嘛不尝试?但说归说,弄不好感情折价还大了。
我倒不是劝大家亲戚买车都得绕道走,而是感觉,咱们不能光盯着车本身,而忽视了所有买卖本质上都是交易,哪怕是家里人,条线里头还牵扯供应链环节的博弈。就像汽车研发流程一样,成本厘清得透彻,双方才都有底气。
对了,卖车那天,姨妈说了句让我心头一紧的话,我不是不想给你们便宜,就是怕以后再纠缠不清。她这一说法,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亲情中那看不见的账本。心里其实也有点小情绪,我心想,咱们家里边这感情,怎么就被买卖搅得这么复杂。
顺便猜测一下(纯属个人猜测,没细想过),其实姨妈可能担心的是车的保养纪录和车况被折价了后,丢了面子。毕竟她是个很讲究的人,车是她身份的象征,要不要买车,心里门儿都挺紧的。
讲真,虽然这车开得贼省心,平时我和老公也经常吵要不要直接接盘。可一想到亲情里的账,心里就悬着。况且,和买一辆同价位的二手SUV比,比起那些给钱就卖、售后不搭理的车商,亲戚生意往往更复杂。
说到同价位车,拿那个我跟销售聊过的竞争车型来说,同尺码的国产SUV,动辄配置差个两三万。实际用起来,就是底盘刚一点,内饰材质差一档,还有那变速箱顿挫问题让我都想哭。虽说媳妇看中的是配置和颜值,但我从成本和用车心态上,跟姨妈的车是不在一个天平上的。
有件小跑题的事你们知道吗?前几天维修工兄弟跟我说,他们那行也常遇到尴尬事。比如给客户维修,客户其实想让他们给个亲情价优惠,结果师傅不敢不给,因为怕背后说三道四。然后两头尴尬,客户也不好意思再来修车,反倒失了长期客户。感觉这行的亲情经济就像夹心饼干,甜中带苦。
我说的这些,不是想抹黑亲情买卖,是想提醒大家,车这东西,一旦牵涉亲戚,别光想着捡便宜,别忘了后续责任和彼此信任这两块硬杠杠。你问我,亲戚间买车能成吗?说实话,能,但得先谈清楚用车后的可能性和责任边界,别一上来就以为是低价售卖,结果啥都没算清楚,吵得没个脾气。
最后让人琢磨的是,这买卖到底是车让了人方便,还是人让了车难堪?说着说着有点矛盾,但我觉得这也挺好玩。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亲戚买车尴尬事,或者自己纠结过亲情价到底值不值?这东西,说破了又不真切,不说又憋屈。也挺让人纠结的,对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