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亏损50亿到2024年盈利44亿,福特中国上演了一场“逆风翻盘”的现实版商战大片。当所有人都以为外资车企在中国只剩“苟延残喘”四个字时,它却用一场刀刀见血的“减法革命”,把烂摊子变成了印钞机。不是靠卖更多车,而是靠卖更少、更精、更值钱的车。这背后,没有神话,只有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战略选择。今天,咱们不吹不黑,就来掰扯清楚:福特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拖油瓶”变成“现金牛”的?
一、砍掉“鸡肋”,留下“肉丸”:吴胜波的“断舍离”哲学
2022年,吴胜波空降福特中国,这位曾在GE、惠而浦等家电巨头掌舵的“外行”,一上来就甩出一句大实话:“你是要吃一个没有肉的鸡肋,还是吃一个小一点的丸子?”这话听着糙,理却不糙。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正在试驾新一代蒙迪欧。车子开起来稳得像贴地飞行,底盘调校明显比上一代更懂中国路况。但你猜怎么着?这款卖得其实不算差的车,差点也被“砍”了。为什么?因为它属于“销量尚可但利润薄如纸”的那类——卖一辆赚不了多少,还占着生产线和经销商资源。
于是,吴胜波挥刀三连:砍产能、砍车型、砍渠道。
产能腰斩:长安福特的年产能从巅峰160万辆直接砍到67万辆,相当于关掉一半工厂。1300多名员工离职,听着心酸,但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效率才是生存底线。
车型瘦身:福睿斯、福克斯这些曾经的“走量神车”被悄悄退市。不是它们不好,而是燃油车市场萎缩太快,继续投入等于往水里扔钱。
渠道优化:全国经销商从1000多家精简到60%-70%的优质门店。留下的,都是能赚钱、有服务力的“铁杆”。我有个做经销商的朋友跟我说:“以前是‘广撒网’,现在是‘精养鱼’,压力小了,反而活得更滋润。”
结果呢?销量是跌了11%,但单车利润大幅提升。这就像你去吃火锅,不再点一堆便宜但难吃的菜,而是专挑那几道贵但惊艳的硬菜——吃得少,花得值。
二、聚焦“拳头产品”:林肯和商用车,才是真·利润奶牛
砍完之后,钱往哪儿投?答案很明确:高端化+出海化。
我去年试驾过林肯航海家,说实话,第一眼没觉得多惊艳,但坐进去那一刻,静谧性直接把我拉回五星级酒店。ANC主动降噪、声学夹层玻璃、Revel音响系统,这些配置堆在一起,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你在堵车时也能听清小提琴的泛音。
更重要的是,这车现在不光卖给中国人,还卖向全球。北美市场一年狂销3.6万辆中国产航海家,每辆净赚4万元。你没看错,是中国制造,反向出口美国——这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能赚这么多?
成本优势:中国供应链成熟,人工、制造、物流成本远低于美国本土。
品质稳定:福特中国工厂的品控体系已经和全球标准拉齐,甚至在某些环节更精细。
市场需求错配:北美消费者喜欢大空间SUV,而中国工厂正好擅长这类车型的生产。
我专门问过一位在重庆工厂的工程师朋友,他说现在产线上的航海家,和美国版几乎一模一样,但用料更扎实,部分电子件还做了本地化升级。这就像“同款高定,中国特供版反而更精致”。
与此同时,商用车板块也被重新激活。全顺系列在城配物流市场稳扎稳打,轻客市占率常年前三。这类车不靠颜值吃饭,靠的是皮实、省油、维修便宜。我认识一位快递老板,一口气买了8辆全顺,他说:“这车三年没大修,油耗比竞品低15%,回本快才是硬道理。”
三、“轻资产”出海:把中国工厂变成全球印钞机
如果说“砍”和“聚”是内功,那“出海”就是福特中国的“降维打击”。
去年,福特中国出口整车17万辆,同比增长60%。这些车从重庆、杭州的工厂下线,直接装船发往中东、东南亚、南美,甚至北美。每卖一辆,利润直接计入中国区财报。
这招妙在哪?它避开了中国市场的“价格战绞肉机”。
现在国内新能源战场有多惨烈?某新势力宣布“成本价卖车”,某自主品牌推出“9.9万买B级车”,卷得连特斯拉都不得不降价应对。但福特中国呢?我不跟你玩,我转头去赚老外的钱。
而且,中国产车在海外卖得不便宜。比如林肯航海家,在美国起售价超5万美元,而在中国生产成本远低于此。这一进一出,利润率直接拉满。
我试过开着国产航海家跑高速,风噪控制得极好,风阻系数低至0.33(数据来源:福特官方),这对高速稳定性和能耗都有帮助。而这种“安静的实力派”,恰恰是北美消费者最买账的。
四、横向对比:通用、大众、福特,谁更清醒?
咱们拿几个外资巨头对比一下,就更能看出福特中国的“清醒”。
品牌 中国市场策略 近期表现 问题所在
通用 死守燃油车,电动车布局迟缓 2023年单季亏损40亿美元 船大难掉头,转型慢
大众 狂推ID.系列,价格战换量 ID.销量增长但持续亏损 电动车成本高,本土化不足
福特 砍产能、聚焦高端、大力出海 连续6季度盈利,利润44亿 舍得“断舍离”,战略聚焦
你看,通用还在为“守住份额”拼命砸钱,大众在电动车泥潭里越陷越深,而福特已经悄悄把战场转移到海外。
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谁更敢“放弃”。
五、用户真实反馈:从“不看好”到“真香”
我采访了两位真实车主,他们的转变很有代表性。
张先生,38岁,企业中层,林肯航海家中配车主:
“三年前我根本不会考虑林肯,觉得就是‘美式油腻’。但试驾一次后彻底改观。座椅像沙发,隔音像图书馆,关键是售后居然比BBA还贴心。现在我逢人就推荐,不是因为它便宜,而是因为它值。”
李老板,45岁,物流公司负责人,全顺EV电动轻客用户:
“我买过三款竞品,最后全换成全顺EV。续航实打实,充电快,维保便宜。最关键是车身结构结实,拉重货不晃。一年下来,比油车省了8万多油费,这钱够再买辆小车了。”
这些声音,比任何广告都真实。
六、未来展望:这招能复制吗?
福特中国的成功,核心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战略重构。
它证明了一件事:在中国市场,销量≠生存,利润=话语权。
但这条路能复制吗?我持保留意见。
出海需要品牌溢价:林肯有百年豪华基因,普通品牌想靠出口赚钱,难。
供应链管理要求高:出口涉及物流、关税、认证,不是谁都能玩得转。
舍得“砍”才是最难的:大多数企业宁愿“苟着”,也不愿壮士断腕。
所以,福特模式更像是“特例”,而非“通解”。但它给所有外资车企提了个醒:别再幻想靠“情怀”或“规模”活下去,真正的竞争力,是聚焦、是效率、是敢于放弃。
问答环节
Q:福特中国这么赚钱,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A:因为它的车变少了,广告也少了。它不再追求“存在感”,而是追求“利润率”。你没看到它,但它在闷声发财。
Q:未来还会引进新车型吗?
A:大概率会,但只会是高利润、高溢价的车型,比如高性能SUV或电动豪华车。走量的小车?基本没戏。
Q:国产航海家比美国版好吗?
A:从我试驾感受看,做工更细,配置更全,但驾驶调校略有差异。美国版更强调动力,中国版更强调舒适。没有绝对好坏,看你要什么。
写在最后
福特中国的44亿盈利,不是奇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撤退”后的绝地反击。它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少而精”。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在汽车行业剧变的今天,这句话比任何时候都更值得深思。
各位车友,你觉得外资车企在中国,是该继续“卷销量”,还是该学福特“求利润”?老铁们,评论区聊聊,我每条都会看。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