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万买下一辆36座的大巴车,这噱头咋听都带点玄乎,毕竟在普通人印象里,一辆能拉着几十号人的庞然大物,怎么可能还没我旁边停着那辆家用小轿车贵?你说,是不是有点颠覆三观?
但且慢,细品这事,还真不是闹着玩。从甘肃武威司法拍卖市场流出的消息来看,这台车不算老,19年下线,20年上牌,车龄五年多,算得上一台中青年的金旅牌客运大巴。22万多公里的表显里程,对于一台天天晃悠悠跑长途的大巴来说,算是刚热身阶段。你要说和那些60万公里,光轮胎都换了七八套的老伙计比,确实年轻不少。
可拍卖只出了个6.72万的底价,而且第三次才出手,就这,报名的竞买人也只有一个,直接以底价抱回家。你品,你细品,这背后是不是有玄学?别的不说,光是那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市场感觉,已经扑面而来。到底是啥让这辆五年车龄的大巴,如此“无人问津”、“贱卖给有缘人”?难道真就成了新晋房车玩家眼里的香饽饽?
仔细琢磨,先来看下这车的原属公司——金昌君恒旅游客运有限公司。不是啥名头响亮的大企业,该公司这回一共甩卖了8辆车,据悉都是被申请强制执行才“上架”的。而你要问申请拍卖的是谁?竟然是汽车制造商本尊: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熟悉这一行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大概率是欠合同款项或有处置协议,卖掉回点血。
一点一点分析下来,摆在眼前的矛盾冒出来了——一边车况还不错,五年车龄不显老,行驶距离对比同行算轻松,另一边拍卖价低得发指,两次流拍三次成交还没人抢。到底是大家对大巴车没兴趣?还是这玩意有啥隐忧?
其实你要说买回来做房车,听着确实美滋滋。毕竟空间嘎嘎地宽敞,睡觉、做饭、聚会、还带个卫生间,堪比移动别墅。但你想多了,现实不是抖音短视频里的小灵通,不是随便一改就能开出去撒欢。大巴车的身份限定就是营运车辆,想改个人用,手续得跑断腿,各种验车、环保、报废年限,不是一句“咱冲一波”能解决的。再者,保养维修的成本,一次小毛病动辄上千,城里停车可不就是个老大难。
刺激还在别的维度。你看现在全国客运市场是什么情况?高铁腾飞,网约车崛起,小客车普及率暴增,原本靠乡镇、县城往市区拉人的大巴线路,生意直线缩水。哪怕你有这辆车,用来拉活儿,还得申请营运资质,花钱不说,线路批不下来就只能原地打转。更别提这类拍卖车看上去漂亮,底盘、发动机可靠是伪命题,实际运营前得全车体检一遍,万一藏着大毛病,花6万买“邦迪”可就亏大发了。
不过话说回来,甘肃武威这地儿,也算西北腹地典型城市。这里的交通需求,和一线城市不一样。乡镇班线还是很刚需。小型中巴车在农村和县区,依然吃得开。买回去真跑班线,成本压力没高铁那么大,遇上节假日能拉出几十人的小高峰,也是实打实的生产力。你要是有班线经营资质的单位,抄底买辆新车补充运力,省下不少采购成本。相对那些动辄十几万的二手大型客车,6.72万的金旅也算新鲜好货。
说到这,故事还没完。为啥这车连续流拍,最后6.72万底价成交?业界朋友带点调侃地讲,这其实是司法拍卖市场的小套路。每次车辆流拍,价格会下调一档,满足“卖得出去就好”的原则。有些拍品为了能“清仓”,甚至把底价压到大幅低于市场价。明面上便宜,暗地里“无需求就无价”。本地客运公司、旅游公司如果刚好缺一台,就捡了大漏。外地人或自驾游达人,真要买,折腾手续耗时耗力,能否开上路还是两说。
再聊下维修养护问题。客运大巴可不是小轿车,说换配件就换配件。除了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大块头,座椅、空调系统、车载电气,稍有问题,修理厂就开始“叫板”你钱包。大巴车保险也不是人人能买,出险条款更复杂。隐形成本一环扣一环,市面上买来改房车的,往往最后被折腾到叫苦连天。
社会生态也是原因之一。如今城市里没什么人愿意开大巴,车位不够用,路上限行花样多。业务结构调整,小型车抢了票房。有谁会花大价钱买回来“放家里当摆设”?除非手上有营运资质,或者当社区通勤班车,还能玩点新花样,不然买了也是一身烦。
话说回来,司法拍卖这事本身对社会的意义也是值得聊聊。从侧面反映出不少中小客运公司经营压力。疫情三年,旅游、客运萎缩,车队变现成了逃生通道。每一次车辆流拍,都藏着行业的“集体焦虑”。价低成交,对竞买人是利好,对老东家都算“亏本止损”。长远看,这种市场化流通,能否让运输行业回血?估计还得看经济结构怎么调整。
再把镜头推远一点,车主买完之后的打算其实也不确定。有人调侃用来做“婚车”,热闹非凡;有人谈要买回去当流动图书馆、公益巴士。这种“另类改造”虽说挺浪漫,但现实操作繁琐。政策不随便给你开绿灯,审验流程如同闯关闸门。动动脑没毛病,真去干活,得多花点心思。
回到核心问题,这车6.72万成交,真的值吗?从资产本身来说,车辆保值率早就大幅缩水。五年大巴,二手市场里能卖上价的少折多。司法拍卖的价格肯定比内部协议或熟人交易还低。而且单个竞买人报名,一方面显示市场冷淡,业界“门槛”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一类资产,真正能拿得住的目标群体很有限。
再大胆猜一下,买家的身份也必定是干运输相关的。普通人买这个,估计只能“玩票”,长远搞个房车改造?算了吧,手续报批那关早卡死你。官方都要求营运车辆报废年限,车检周期严格,要真用来日常生活,是不是有点“图一乐”?
总结下来,这起拍卖事件其实反映了当下客运行业的供需变化。车本身没太大毛病,但因为客运市场容量有限,大巴运力闲置多,二手市场需求稀薄,才导致这种价值被压缩。拍卖事件本身具有一点“风向标”意义——未来中小型企业、个体经营户可能会更青睐“按需采购”,传统大巴逐渐边缘化。买家能否盘活这资产,根本都在实际经营状况上,说白了就是“你有活,这车就是宝”,反之就是“烫手山芋”了。
咱们聊到这,也顺带抛个话题给大家。你们觉得,花六七万买下五年车龄的客运大巴,是捡漏,还是“高开低走”?如果给你机会,你会选择入场吗?动动脑子,聊聊你的观点。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