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B级车的销量榜单,好似一场宫斗剧,人人都想当太子,就是没人愿意当太监。
你说这车市有意思吗?
有意思,简直比春晚小品还刺激。
每周一刷新,排行榜上的座次就像股市K线图,谁今天做了韭菜,谁明天当了庄家,全看你有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消费者的钱袋子。
当然了,这所谓的“金九银十”旺季,也不过是汽车销售商们的自我安慰——像假期里的KTV,你点的歌永远不是你会唱的,可你还是要装作自己是麦霸。
先说那几个老面孔吧。
帕萨特,这位“德系一哥”,销量一回暖就又冲回了亚军的位置,仿佛多年媳妇终于熬成婆,只不过熬的不是感情,是销量。
帕萨特的回归,和隔壁小区大爷脸上的青春痘一样神奇,明明年纪不小了,却偏偏还能冒个头,令人怀疑这销量是不是厂家自己买的。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情怀的执念,毕竟有的人买车是为了代步,有的人买车是为了怀旧,还有的人买车纯粹是为了在同事面前装个B。
雅阁呢?
第七的位置,仿佛在提醒大家:本田不是要做爆款,是要做陪跑。
你见过马拉松第七名吗?
没有,但你见过雅阁第七,上榜就是成功。
其实雅阁的定位很有意思,每次上榜都像在跳广场舞,动作不算优美,但气势上绝不输其他大妈。
销量三千多辆,买家大多是被油价吓怕的人,他们心里的算盘比4S店的销售还精明,买雅阁是为了躲避油价上涨,顺便还能和邻居吹嘘“我这车省油”。
再看新能源势力。
新能源车这几年仿佛被打了鸡血,日夜都在说自己有未来,一副“我不怕天黑,我自带电池”的派头。
可惜这周的销量榜一出,新能源的表现实在有点“电量不足”,除了几个头部车型还在坚持,其他就像是手机剩下10%电量后拼死挣扎,能亮多久算多久。
海豹06新能源死死霸占榜首,销量六千多辆,是不是有点像某些综艺节目里的常驻嘉宾,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总能留下来,大家只知道他有他的观众缘。
秦L也是怪才,跌到第三,销量还过五千,有种“打工人虽然不快乐,但工资还可以”的无奈。
银河A7更是稳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后台有后台,两千多辆,成功超越一票传统燃油车,仿佛告诉大家“新能源也不是吃素的,偶尔也能咬人”。
至于蔚来ET5和海豹06靠后徘徊,销量七百多辆,像是晚自习里坐最后排的学生,老师不注意时偷偷刷抖音,谁也没指望他们突然好学,能不挂科已经很不错了。
令人捧腹的是,上周还是流量担当的Model3,这下彻底成了流量失踪人口,跌到25名,销量暴跌。
特斯拉这次是不是该考虑给马斯克寄点枸杞了?
长时间高光之后难免要面对现实,这种剧本简直比偶像剧还狗血,昨天还是女主,今天就成了路人甲。
五菱星光垫底,销量一百来辆,基本可以申请加入“卖不出去车俱乐部”,和大众CC、速派组个三人麻将局,输赢都无所谓,反正大家都很佛系。
深蓝L07和海豹07DMi也是“存在感低到可以忽略”,比起榜单前排的气势,他们更像是路边等红灯的行人,谁都不愿意多看一眼。
传统燃油阵营呢?
大众双雄依然高调,帕萨特、迈腾双双突破五千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还活着。
凯美瑞虽然跌到第五,但销量依旧稳得像小区里排队买豆浆的大爷,虽慢但坚决不掉队。
红旗H5和雅阁紧随其后,三千多辆的成绩,证明了国货与合资的纠结与共存。
宝马3系、奔驰C级、亚洲龙都挤进了两千辆俱乐部,感觉像是中产阶级的下午茶聚会,谁坐谁靠窗都无所谓,反正大家都能自拍发朋友圈。
天籁和君越无缘前十,如同考研落榜的学子,只能在家刷题,等下次再战。
蒙迪欧更是“差点无缘前二十”,销量七百多,活得像考生最后一名,老师都懒得批评。
沃尔沃S60继续下滑,红旗H6、林肯Z、瑞纳塔,销量都不足五百,有种“你们不要再努力了,天赋和命运都不在你这边”的悲凉。
大众CC和速派依旧低迷,每周都在努力扮演榜单里的“小透明”,只剩下品牌部的自我安慰:“我们没输,是世界对我们不公平。”
车市大洗牌,其实就像一场无聊的麻将局,打到最后发现赢的不是技术,是谁耐得住寂寞。
新能源与燃油的恩怨情仇,像电视剧里婆婆和媳妇的大战,吵了无数集,观众都困了,婆媳还在演。
新能源说自己有未来,燃油说自己有底蕴,谁也不服谁,谁也离不开谁。
本来嘛,谁都想当王炸,谁都怕自己最后变成三条三。
其实销量榜单这种东西,就是给吃瓜群众看的,谁都知道数据会变,但没人关心为什么会变。
厂家很忙,忙着分析市场、制定策略;消费者更忙,忙着还车贷、加油、充电。
有人说新能源在持续高涨,也有人说燃油势头逐渐增强,仿佛一场“既要又要还要”的盛大表演,大家都希望自己是剧中的主角,结果一到结账时才发现自己只能当观众。
榜单上的排名变来变去,车企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
每周销量就是一场命运彩票,谁抽中谁幸运,谁掉队谁背锅。
营销部天天开会,产品部日日加班,最后还是要靠消费者的手一票一票投出来。
这些车企,天天比拼技术、配置、价格,搞得像高考复读班,谁都想逆袭,但命运偏偏喜欢开玩笑。
销量榜单就是一张成绩单,有人看到自己进步了,有人只看到自己又挂科了。
其实大部分人买车,未必真的懂车。
就像买基金,谁不是看着历史收益去赌未来?
新能源的“技术革命”也好,燃油的“情怀保底”也罢,买家其实只关心一个问题:这车到底省不省心?
谁管你是电池还是油箱,能安全到家就行。
厂家只要能把“省心”包装成“高科技”,销量自然就不会差。
反正营销文案都说自己是天花板,行业顶流,消费者信不信无所谓,反正销量统计员是信的。
当然了,销量榜单只是表象,背后是各家车企的无奈和挣扎。
有人把榜单当做冲刺目标,有人把榜单当做公关危机。
有人为了销量拼价格,降价促销,最后发现降价虽然能带来销量,但会顺便把利润也降没了。
新能源车企天天喊着未来已来,燃油车企天天抱着初心不改,最后谁赢了?
没人知道,反正广告公司赢了。
所有的品牌都在给自己贴金,所有的榜单都在给自己撑门面。
每一辆车的销量,都是无数选择和无数纠结的结果。
有人买了新能源,发现电还不够用;有人买了燃油,发现油价涨得比工资还快。
最后发现,车企搞得再热闹,谁都逃不过市场的铁拳。
就像人生,谁都想活成剧本里的主角,结果最后成了群演。
说到底,这场B级车的销量大洗牌,不过是一次“谁更会装”的比赛。
新能源和燃油你追我赶,好像谁多卖一辆就能改变世界。
其实世界根本不在乎你的销量,大家在乎的是能不能不堵车,能不能停车不被贴条。
消费者买车时的纠结,比男生买护肤品还深刻。
谁都想买到一辆对的车,最后还是买了一辆对自己的车。
所以啊,销量榜单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它就像朋友圈里的“年度总结”,谁都知道是修饰过的,谁都愿意点赞,但没人会真的当真。
下周的榜单还会变,下下周的排名还会乱,谁都说自己有潜力,谁都怕别人看穿。
车企的自信,消费者的纠结,媒体的兴奋,数据的冷漠,汇聚成这场荒诞又真实的车市大戏。
最后,如果你还在看这份榜单,恭喜你,你已经比大多数人多了一份闲心。
毕竟在这个连车贷都要抢的时代,能关心销量排名,已经说明你比我有钱。
至于榜单是谁赢了?
谁输了?
其实不重要,能把车开回家才是硬道理。
所有的销量,终究比不过一声叹气:“车企不易,买家更难。”至于未来,谁也不知道,反正榜单还会继续洗,剧本还会继续乱,我们还会继续看,继续笑——顺便买一辆自己喜欢的车,管它什么牌子,活着就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