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欧美人买不起比亚迪,而中国人却能买得起?答案很现实
据比亚迪官方披露的生产数据,其在我国西安、深圳等核心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超 95%」,小到车窗升降器、大到刀片电池包,基本能在周边 300 公里产业带完成采购。
这种“集群化供应”不仅砍掉了跨国运输的溢价:比如从我国运电池到欧洲,每辆车光海运成本就得多花 800 欧元,还能通过产能集中压低成本,像 2024 年比亚迪海豚车型月产能突破 5 万辆时,单位生产成本比进口零部件组装低了近 30%。
反观欧美市场,就算比亚迪想做低价车也没条件:欧洲本土没有成熟的磷酸铁锂电池产业链,核心部件得从我国进口,再叠加欧盟对中国电动车零部件征收的18% 关税,成本直接涨了一截;美国本土零部件厂商比如博世的电动车控制器,价格比我国同类型产品贵 40%。
客观来讲,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链条优势”,是欧美暂时绕不开的坎,这也让比亚迪在国内能轻松推出 8 万级的海鸥、15 万级的海豚,而在欧美,就算是入门款车型,成本也得飙到 20 万以上。
话说回来,比亚迪在国内外的市场策略,根本不是一个逻辑。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普惠型生态”,10-15 万是家庭购车的主力区间,比亚迪光是覆盖这个区间的车型就有 6 款,2024 年这部分车型销量占比超 70%,其中「海鸥车型起售价 6.68 万」,刚好卡在普通工薪阶层的预算内。
但到了欧美,情况完全反过来:当地新能源市场被特斯拉、大众 ID 系列等高端车型垄断,低价市场又被本土老旧燃油车占据。比亚迪要是在欧洲推出 10 万级车型,不仅会被消费者贴上“低端”标签,还会遭到大众、雷诺的价格挤压。
没办法,比亚迪在欧洲只能主推海豹、唐等高端车型,「欧洲版海豹起售价 35 万」,比国内贵了一倍还多。有欧洲汽车媒体调研显示,不少消费者试驾后直言“车不错,但价格能买两辆本土燃油车”,这也就能理解,为啥欧美人不是不想买比亚迪,是买得起的看不上,看得上的买不起。
很多人以为关税是主要原因,其实更关键的是“环保政策的额外成本”。欧盟从 2023 年开始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就是“碳关税”,比亚迪在我国用绿电生产的电动车,出口到欧洲时仍要按欧盟标准缴碳税,每辆车约 2000 欧元。
而我国对本土新能源车企有明确补贴,比如比亚迪每生产一辆电动车,能拿到3000 元左右的绿电使用补贴,这部分直接转化成了售价优势。美国更直接,2024 年把中国电动车关税从 25% 涨到 100%,一辆国内卖 11 万的海鸥,到美国加上关税和运费,售价直接飙到 25 万,普通消费者根本承受不起。
说白了,欧美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和“环保形象”,把政策成本都转嫁给了消费者,而我国是“帮车企降成本、让消费者得实惠”,一增一减之间,价格差距自然就拉开了。
就算不看价格,欧美消费者买比亚迪还有个麻烦:充电成本太高。我国现在每万人有「15 个公共充电桩」,是欧洲的 3 倍、美国的 2.5 倍,而且家用充电桩安装率超 60%,居民用电每度 0.6 元,充一次海豚能跑 400 公里,成本才 20 块。
但在欧洲,70% 的充电桩集中在德法荷三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小镇上找个快充桩都难,而且快充每度电要「1.5 欧元」约 11.5 元,充一次电得花 100 多块,比加油还贵。美国更糟,很多公寓不让装家用充电桩,消费者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时间和金钱成本都高。
比亚迪为了缓解欧美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只能给当地车型加电池:欧洲版海豹电池容量比国内大 15%,成本又多了 1.2 万欧元。这么一看,欧美不是没有便宜比亚迪,是基建把便宜车逼成了“必须带大电池的高端款”,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
在我国,比亚迪是国民品牌,2024 年销量突破 300 万辆,大街上十辆新能源车有三辆是比亚迪,靠口碑传播就能省不少营销费:数据显示,比亚迪在我国的营销费用占比仅「5%」,主要花在用户服务上。
但到了欧美,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认知还停留在“质量差”,调研显示仅 19% 的欧洲人愿意考虑中国电动车。为了打破偏见,比亚迪只能花大价钱:在德国赞助足球联赛,在英国开高端体验店,还请当地明星代言,营销费用占比高达「12%」,这些成本最终都加在售价里。
最后总结:
欧美人买不起比亚迪,不是比亚迪故意卖贵,是供应链、政策、基建、品牌认知这些事拧在一起,成本降不下来;我们中国人买得起,是因为家里有全产业链撑腰、政策帮着降成本、市场定位接地气,把实惠给到了普通人。
比亚迪虽然在匈牙利建了厂想绕开关税,但本土供应链搭建至少要 3-5 年,短期内欧美消费者想用上便宜比亚迪还是难。不过这也说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是真的硬,不是靠低价拼出来的,这一点值得我们骄傲。
声明:
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