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朗逸PRO来了!4720mm车长+隐藏门把手,1.5T动力,大众这次是真香还是打脸?
朗逸PRO来了,长得像帕萨特,但动力还是那个味儿。 说实话,看到实车图的第一眼,我愣了一下——这哪是朗逸,分明是“小帕萨特PRO”!官方自己都说了,造型高度还原帕萨特PRO,贯穿式灯组、扁平化前脸、黑色大嘴格栅,再加上隐藏门把手和双色轮毂,整台车的“排面”直接拉满,走路摇头晃脑那种。但你再往里看,1.5T配7速干式双离合?兄弟,这组合我都替你尴尬。真香定律没见着,倒是有点“劝退”的苗头。
🔍 外观:支棱起来了,但套娃玩到头了
朗逸PRO这回在外形上确实下了血本。车头用了贯穿式LED大灯+熏黑大嘴格栅,中间是发光LOGO,夜间点亮那叫一个“出片利器”。星空版用蜂窝状中网,普通版是横向镀铬条,两种风格,年轻人至少有得选。隐藏门把手也上了,风阻系数低了点,科技感是有了,但冬天结冰怎么办?南方雨季门把手卡住打不开谁来负责?这配置听着高大上,实际用起来可能“气的蹦起来”。
车长干到4720mm,比老款长了42mm,但轴距还是2688mm,一动没动。你跟我说这是“全新换代”?隔壁比亚迪秦PLUS都2765mm了,艾瑞泽8更是干到2790mm,朗逸这后排空间,买菜车都嫌挤。大众这是拿MQB平台当万能积木,换个壳就当新车卖,消费者真不是傻白甜。
尾灯也搞了贯穿式设计,中间嵌了“LAVIDA”字母,右边还加了个“PRO”标,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升级了。但说真的,这设计现在连五菱都在用,车界网红早就审美疲劳了。大众想靠灯和线条营造高级感,可这年头,光靠脸吃饭,上桌第一个动筷的早就不一定是你了。
🧠 内饰与配置:看着高级,摸着得打个问号
坐进车里,第一感觉是:嗯,比老款强多了。中控是悬浮大屏,空调出风口贯穿整个仪表台,平底方向盘+皮质包裹,无线充电、电子手刹都配齐了。整体设计语言向迈腾、帕萨特看齐,装逼利器的气质拿捏住了。
但问题来了:软性材质和皮质包裹,听着挺高级,可边门板、中控台下沿这些地方,是不是又偷偷用了硬塑料?大众的“表面工程”我见得多了,看得见的地方给你整得明明白白,看不见的地方能省就省。你去4S店摸实车就知道,真香不真香,全看灯光打的角度。
最离谱的是车门开启方式改成了上拉式,跟老式飞机舱门似的。传统按压式开门不好吗?方便、顺手、故障率低。非得改个“仪式感”设计,结果用户还得重新适应,纯属为了创新而创新,没啥卵用。
⚡ 动力总成:1.5T+干式双离合,老咕噜棒子还在跑
重头戏来了——动力。朗逸PRO继续用1.5L自吸+6AT和1.5T+7速干式双离合两套动力。1.5L那套81千瓦,佛系通勤还行,超车?别想了。1.5T那套118千瓦,账面数据还行,但配的是干式双离合,这玩意儿我都不想多说。
干式双离合啥毛病?低速顿挫、起步抖动、高温过热、异响卡顿,市区堵车开起来像在“跳舞”。家庭用户买朗逸,很多就是图个省心,结果大众给你塞个“情绪不稳定”的变速箱,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你问大众为啥不用湿式双离合或者CVT?答案就俩字:成本。干式双离合便宜,省下来的都是利润。可用户体验呢?大众好像不在乎。比亚迪秦PLUS DM-i百公里加速7秒多,电车体验还丝滑,你这9秒开外还顿挫,拿什么打?
更关键的是,这套1.5T+干式双离合都用了十几年了,技术是成熟,但体验一直“顶呱呱”不起来。消费者早就不买账了,大众还当宝,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 市场与价格:天塌了?还是真香定律再上演?
朗逸PRO面临的市场环境,比五年前难了十倍。一边是卡罗拉、轩逸这些“皮实老将”,省油耐用,保值率高;一边是比亚迪秦PLUS DM-i这种“降维打击”,油耗低、动力强、配置高,还带绿牌。朗逸夹中间,不上不下。
价格是最大悬念。现款朗逸10万出头起,朗逸PRO外观内饰都升级了,起售价很可能冲到12万+。12万买个紧凑级轿车,你告诉我只有2688mm轴距+干式双离合? 这价格,卡罗拉混动都够了,艾瑞泽8直接给你1.6T+7DCT,配置拉满。大众凭什么让消费者掏钱?
还有个现实:新车刚上市没优惠,半年后“跌冒烟了”。朗逸这车,历来靠终端优惠走量。早买早吃亏,晚买享折扣,首批车主估计又得“走路摇头晃脑”变“气的蹦起来”。
🎯 总结:想靠脸翻身,但灵魂没跟上
朗逸PRO这台车,外观确实支棱起来了,套帕萨特的设计、隐藏门把手、贯穿灯组,视觉上够唬人。但内核还是那个老朗逸:平台没变、轴距没变、动力总成没变。大众想用最小的成本,换最大的关注度,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可消费者不傻。你光给脸,不给里子,上头一阵子,长期用下来还是得“劝退”。朗逸以前靠品牌力和保值率吃饭,但现在大众的品牌光环在褪色,烧机油、车机卡、双离合顿挫这些问题,老车主都懂。
你会考虑买这样一台“换壳不换心”的朗逸PRO吗?
如果12万起,你还会选择它,还是转身去看秦PLUS或艾瑞泽8?
这样的大众,你还信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