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骑电动车的朋友可能都感觉到了,路上的气氛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路口执勤的交警眼神比以前更认真了,小区里关于电动车停放和充电的通知也贴得更显眼了。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是不是又要搞什么“一阵风”的行动?
好端端的电动车,怎么规矩越来越多了,是不是故意给我们这些靠电动车出行的老百姓添麻烦?
大家先别急着下结论,也别觉得这是在针对谁。
咱们今天就坐下来,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事儿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弄明白了,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好处。
首先得明白,这次全国多个省市统一行动,加强对电动车的管理,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更不是心血来潮。
咱们先看一个数字,根据官方统计,我们国家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过了4亿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差不多每三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拥有一辆电动车。
它早就成了我们生活里离不开的一部分,上班通勤、出门买菜、接送孩子,方便又省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大功臣。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方便的同时,问题也来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动车市场可以说是有点“野蛮生长”的意思。
为了满足一些人追求速度和续航的心理,市面上出现了大量被违规改装的“小飞车”。
有的车,速度解除了限制,在马路上能飙到六七十公里每小时,快赶上汽车了,但它的刹车和车架根本就不是按这个速度设计的,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的,为了跑得更远,私自加装大容量的电池,甚至把好几块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
这些没有经过严格安全测试的电池,就像在车座底下安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充电的时候特别容易出事。
应急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光是2022年一年,全国因为电动两轮车引发的火灾就高达1.8万起。
每一个数字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交通事故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超速、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电动车事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面对这么严峻的安全形势,国家不可能不管。
所以,早在2019年,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国标”,就已经正式实施了。
这个标准给电动自行车划定了几条硬杠杠: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整车重量不能超过55公斤,电池电压不能超过48伏,还得有脚踏板。
这个标准就是为了把电动自行车拉回到“非机动车”的属性上来,让它更安全。
而现在,从湖北、广州到甘肃武威、山东菏泽等地,之所以掀起一场严查风暴,其实就是之前设置的过渡期结束了,现在要开始动真格,严格落实这个新国标,把安全隐患从生产、销售到上路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管起来。
这次管理,是从源头抓起的,也就是直接给卖车的商家戴上了“紧箍咒”,明确了“四个不准”。
第一,严禁帮顾客解除速度限制。
商家要是提供“提速”服务,那就是明知故犯的违法行为。
车子出厂设定25公里的时速,是综合考虑了刹车性能、车身强度等因素的,私自解除就是拿车主的生命开玩笑。
第二,严禁更换大容量电池。
国标规定了48伏的电压上限,这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安全红线。
市面上那些宣传能装60伏、72伏电池的商家,实际上是在销售危险品,一旦被查到,罚款扣车都是轻的。
第三,严禁改变车身结构。
有些朋友喜欢给车子加装个遮阳篷、或者换个又宽又大的座位,觉得舒服。
但这些改装会破坏车辆原有的重心和稳定性,遇到大风或者急转弯时非常容易翻车。
这种非法改装,不仅骑车的人要被罚,管理部门还会倒查责任,追究商家的责任。
第四,严禁在合格证上造假。
合格证就是一辆车的“身份证”,上面记录了车辆的所有关键信息。
如果商家卖给你的车和合格证上的信息对不上,那就是在卖“黑户车”,这种行为也是严查的重点。
管住了卖车的,接下来就看我们每一位骑车人的了。
对于我们普通车主来说,要遵守的规矩,其实都是一些我们平时挂在嘴边,但可能没完全做到的安全常识。
这次严查,就是要把这些好习惯变成铁的纪律。
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八件事”要特别注意。
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必须佩戴安全头盔。
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头盔是保护我们头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发生碰撞时,一个质量合格的头盔真的能救命。
第二,不能闯红灯,要遵守交通信号指示。
老话说“宁等三分,不抢一秒”,为了抢那几十秒而把自己的安全置于险地,太不值得了。
第三,不能逆向行驶。
在路上逆行,等于迎着车流往前冲,危险性极大,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极不负责的行为。
第四,不能超员载人。
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标准就是承载一个人,最多再带一个12周岁以下的小孩,多带一个成年人,不仅会严重影响刹车效果,还会让车辆操控变得困难。
第五,不能在机动车道内随意穿行。
除非道路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我们可以依法借用机动车道最右侧行驶,否则就应该规规矩矩地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
第六,不能驾驶没有上牌的电动车上路。
给车子上牌,就跟我们人上户口一样,是它合法上路的凭证。
第七,不能酒后驾驶。
很多人觉得喝点酒骑电动车没事,但酒精会严重影响人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危险程度一点不比酒后开车小。
最后这第八件事,必须单独拿出来反复强调,那就是:坚决不能把电动车或者电池推进楼道、带回家里充电!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议,而是有明文规定的。
很多高层住宅的消防管理规定里都明确禁止了这一点。
为什么管得这么严?
因为室内充电实在是太危险了。
一个不合格的电池在密闭的室内发生爆燃,产生的火焰和有毒浓烟,能在短短几十秒内封死整个逃生通道。
为了您自己和整栋楼邻居的生命安全,请务必使用小区指定的、安全的室外充电桩。
这既是遵守规定,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所以说,这次的严格管理,看似给我们增加了一些“束缚”,但仔细想想,每一条规矩的背后,都是为了让我们回家的路更安全、更踏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