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最近在印度的动作,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挺有看头。说到“大众印度公司业务重组”,最近闹得沸沸扬扬,近10名高管离职,还涉及财务、HR、人事、对外PR等关键岗位,这背后的事儿,真值得琢磨琢磨。
先看数据,营收五年增长近两倍,利润却缩水近九成,这简直是“赔本赚吆喝”啊。五年前,营收是7.66亿美元,现在涨到21.5亿美元,结果利润从8500万美元干到了仅剩1000多万美元,这跟没赚钱差不多。我觉得表面一看,营收红红火火,但企业真正的日子过得挺惨。说明什么?这是什么“虚胖”,根有问题。
为啥会这样?我认为主要几个原因。第一,成本控制差。做生意最忌讳的就是赚了钱却花得更多。这么多关键部门的高管说走就走,难保不是因为成本压不住,大家压力山大,顶不住就得散伙。你说一家公司,核心岗位都换血了,企业是不是在“翻烧饼”?这肯定是内外压力都到了爆点。
第二,管理混乱内斗频繁。你别看大众全球牛气哄哄,但到了印度这水土,估计一堆措施、水土不服。外企到印度,不光是技术带进去,更重要的是把管理模式融合进去,但很多时候只是照搬德国那套,印度人根本不买账。10名高管换血,肯定是上层吵得不可开交、方向不统一。
第三,市场策略错位。印度汽车市场规模世界第三,日子好过吗?真未必。大众连续二十年市场份额徘徊2%上下,这跟啥情况一样?就是饭局没座的角色。满马路都是马鲁蒂铃木、现代,连起亚都比它多一倍,丰田也甩它两条街。大众品牌本来想打高端牌,印度消费者根本不买账。人家更看性价比,哪管你德国底盘稳、内饰豪华,价格上去就pass。
而且,大众还要面对印度政府的“秋后算账”。28亿美元的进口税补缴,这数字一出谁不“头皮发麻”?这等于快把十几年的利润一下套走。关键是,印度政府一点不含糊,你要么跑,你要么交,全世界都看你笑话。这时候公司高层再不重组就等死。律师都说,这单交了公司就“活不成”,你说这不是生死之战吗?
再说最近印度推新能源,要求2030年电动车占比30%,现在才2.5%,大众电动车这块迟迟没动静,已经明显掉队了。连铃木那种主攻低端市场的日本品牌都已经量产电动车,准备出口一百个国家,大众还在原地瞎琢磨什么时候投、怎么投。马恒达等本土企业都已经搭伙开干了,大众的动作明显慢一拍两拍。
再说员工心态。高管走了、战略不明、利润缩水,公司内部肯定人心浮动。财务负责人、人力资源、对外事务这些关键岗位一走,公司短期内肯定要乱套。压力最大的是一线员工,光鲜外表下其实大家都站在悬崖边。普通员工一看,领导天天换,财务说今年没钱发,谁干得好?都想着赶紧跳槽。
我认为大众集团其实也很无奈。德国那一套高成本、高标准、高定价的做法,在印度不适用。你跟铃木抢市场,它主打性价比,修车省钱、油耗低,多年根基深。大众老想着做高端车,卖个牌儿,就是没人买。人家印度消费者多数买家图个“便宜实用”,谁为精细做工多掏钱?这点理念,人家本土品牌看得透,大众却迟迟纠结“如何保持品牌高端形象”,结果半路掉进沟里出不来。
还有公司里外的文化壁垒。以前外企来印度都要带德国人做高管,本土人做二把手,结果一出事谁背锅?本土员工。等到税务问题爆了、业绩惨淡,德国总部一问责跳楼就让印度高管走人。实际根子还在总部的“拍脑袋决策”,本地人只能被动配合,矛盾肯定激发。
你说这事儿怎么破?我觉得,第一步得放下公司老大心态,真心做印度市场。学学丰田、“以本土为主”,便宜车先抓住,利用印度的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别动辄就搞高端路线,哪怕技术再牛,不适合当地消费习惯也是白瞎。企业要做就做“两条腿走路”:一是低端走量,二是高端树品牌,别单腿跳。
第二步,务实合作。既然电动车是大方向,别非得自己“闭门造车”,跟马恒达、塔塔这些本地巨头资源整合,多合作多试水。技术、平台共享是时代趋势,自己搞一套又投入又冒险,合资总比单干靠谱。中国市场的经验也能借鉴,钉好电动化转型的底子,别等别人吃完饼再捡剩下的渣。
第三步,管理层聚焦本地化。高管要有“接地气”的能力,不光懂技术,更要会和印度市场“打交道”。你看高管一批批走,说明内部沟通出了大问题,战略目标不一致。新的团队一定要本地为主、懂市场懂人,会整合多元文化的。如果继续“德式强推”,还是死路一条。
再说税务压力。企业在国外做生意,得懂人家的“政策艺术”。你看印度税收变化快,进口分分类就有大差别,如果还是用“欧洲方式”做账,分分钟被税务卡脖子。以后肯定要搭建本地财税“智囊”,政策预判和灵活应变比什么都重要。高管们在财务和风控上要有透明度,要有前瞻性,别等事爆了才补锅。
结合整个事件,我认为大众印度的困境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太复杂,二是企业自身还停留在老套路。现在市场变了,消费变了,政策变了,企业必须变得更快才行。要么趁自己还有资金和时间,抓紧调整战略,补好电动化的短板;要么就得认清在印度市场只能做“小而美”,别再奢望“高端霸占市场”的神话。
有人说大众集团印度十几年都在“连续亏空”,但实际上,企业能连续投入,说明总部还是愿意赌一次未来。但印度市场的“潜力”和“风险”一样大,翻身机会不是没有,但得彻底放下包袱。有时候,市场就是这样,有一“坑”你还得跳,跳完了才知道,要么能爬出来,要么呜呼哀哉。
最后说到底,这次重组,其实是大众集团无奈中的奋力一搏。但印度市场这锅水,不是谁都能趟。高管大换血,能不能把路走对,短期看是阵痛,长期看则是企业“再造”的机会。现在问题是,利润在缩水,电动迟迟落地,市场份额不见增长。大众就算技术再牛,也得接地气。迟早要明白,没把印度市场吃透,不懂本地消费套路,不肯向本地化低头,最后连德国车的光环都守不住。现实很残酷,能不能扛过去,得看大众真舍得“去德国化”,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印度车企”。这才有翻身余地。
印度市场是大坑还是金矿,就看你能不能解题。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