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

今日,汽车圈又炸出一枚“大瓜”,足以让不少车友们坐立不安。

大众,这个咱们再熟悉不过的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操作,可以说是“剑走偏锋”。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当一辆车,花费了真金白银购入,厂家却告诉你,“想体验完全体?还得按月‘续费’!”这等“乾坤大挪移”式的定价策略,无疑是把消费者的耐心和信任,推向了风口浪尖。

大众ID.3 Pro与Pro S,这两款在2024年7月更新换代的电动车,在欧洲市场本是炙手可热的新星。

官方标称的201匹(150千瓦)马力,对于日常通勤而言,本是绰绰有余。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如同一幅被悄然修改的画卷——出厂时,这两款车的实际注册功率已高达228匹!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这27匹马力的“隐藏实力”,如今却被包装成一项“增值服务”,需要每月支付约160.5元人民币的订阅费才能解锁。

这番操作,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中“偷来的香脯,不济事,却要费工夫”的场景,本已拥有的“宝藏”,却被强行“上锁”,再以“服务费”的名义索取。

这27匹马力的“解锁”,伴随着最大扭矩从265牛·米跃升至310牛·米的改变,大众还宣称续航里程不受影响,并且无需通知保险公司,因为出厂时已注册228匹。

这番“精打细算”的解释,在消费者眼中,更像是“欲盖弥彰”的遮掩。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月度订阅费16.5英镑,年费165英镑,还有649英镑的终身订阅,这价格与动辄上百元的视频会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初购买一辆车,本应是一次性的“拥有”,如今却步入了“使用权”的模糊地带,让人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间,消费者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车辆的完全主导权。

此举一出,欧洲网友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燃,如同一锅沸腾的开水。

“我买的是车,不是手机APP!”“厂家当初可没说这27匹马力是要‘充值’才能用!”“以后是不是连车门都能按次收费?”这番质问,直击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物权”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模糊。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这让我想起古代“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而如今,大众似乎在告诉消费者:“你已经拥有了‘熊掌’,但‘鱼’,还得按月付钱才能品尝。”

大众并非首开先河。

特斯拉早在2012年就以OTA升级的付费模式,开启了汽车界的“软件订阅”先河。

随后,Model 3的“完全自动驾驶”和“增强型驾驶辅助”功能,也多为一次性付费选装,本质上是将功能“打包出售”。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国内的蔚来,更是将智能驾驶系统NAD和NOP+,分别以每月680元和380元的价格推向市场,这使得“订阅制”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身影。

奔驰的后轮转向功能按年订阅,宝马的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甚至丰田凯美瑞的“刹车点头缓解系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订阅游戏”。

仿佛一夜之间,汽车的功能配置,都成了可以被“按需分配”的“服务”。

这不禁让人想起《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消费者对于这种“花样翻新”的收费模式,正在从最初的“好奇”走向“疲惫”。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然而,市场风向似乎正在悄然转变。

根据“标普全球出行”的近期调研,愿意为联网服务付费的车主比例,已从2024年的86%,下滑至2025年的68%,且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

超过三成的用户明确表示,不愿接受付费服务,他们的理由简单而直接:“车上明明已经内置了这些功能,为何还要额外付费?”这种“既成事实”却被“二次收费”的模式,正在引发消费者的普遍抵触。

大众ID.3在欧洲市场的火爆销售,或许是其推行此策略的底气。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其优秀的安全性、宽敞的内部空间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使其在欧洲电动车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2025年上半年,大众品牌在欧洲电动车销量榜上甚至超越了特斯拉。

ID.3系列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其市场表现无疑为大众增添了推行创新商业模式的信心。

不过,在国内市场,大众ID.3的销量表现则相对平淡,远不及比亚迪、吉利、小鹏等品牌同级别车型。

大众ID.3每月160元解锁马力,国外网友怒了:车不是买断的吗?-有驾

这或许也预示着,这种“隐藏技能,按月解锁”的模式,在国内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有待观察。

这场关于“汽车功能订阅制”的讨论,不仅关乎技术革新,更触及了消费者对“拥有”与“使用”的理解边界。

当汽车不再仅仅是一件“商品”,而是演变成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服务平台”,消费者将如何选择?

这27匹马力的“隐形福利”,究竟是提升驾驶体验的“点睛之笔”,还是“画蛇添足”的“额外负担”?

这160块钱,是为科技付费,还是为“被限制”的自由买单?

这其中的权衡,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