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

(来源:爱范儿)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在吉利 AI 座舱技术发布会上听到这句话时,我一时有点恍惚,似乎不久前在哪里听过一句类似的话。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原来都和魅族有点关系,只不过和魅族目前迟迟未到的 22 系列新机相比,Flyme Auto 倒是借着吉利的东风扶摇直上,成为了最快突破百万用户的汽车智能座舱操作系统,目前一共有 28 种车型搭载。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魅族手机累计销量有 100 万台嘛?编辑部同事问到。 尬黑!人家 15 年销量就超过 2000 万台了

不过,不同于魅族后来把 Flyme 11 改名叫 Flyme AIOS,Flyme Auto 这次升级只是更新到了 Flyme Auto 2。

Flyme Auto 2 这次的升级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交互效果优化和全维沉浸感提升。

交互效果主要优化了如下几个方面: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全维沉浸方面则主要优化了车机在行车、泊车等动态场景下的功能和体验,主要是借助小窗等形式实现了千里浩瀚辅助驾驶与车道级导航的无缝融合,以及携手高德地图,在银河 M9 首发借道超车预警、汇入汇出口预警、前方急刹车预警等守护预警功能、导航多路口红绿灯等用户痛点场景功能。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Flyme Auto 2 在应用生态和车手互联方面也在持续发力,后续会逐步完成 HiCar \ Carlink \ Carplay \ Flymelink 的全协议支持,实现支持市面上 90% 以上的手机品牌,并通过移动空间、浏览器、投屏等应用功能,最大程度开放座舱娱乐体验。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在车机系统外,吉利也为旗下各车型带来了一位超拟人情感智能体——EVA。

吉利说他们目前对语音助手的期望已经超越了「语音识别率」、「响应速度」等冰冷的参数,而是上升到了「情感」、「智慧」、「默契」等很高的纬度,他们希望 EVA 能成为一位有温度的「灵魂伴侣」。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那么,这位 EVA 都能做到什么事呢?吉利展示了如下几个场景。

为了能够让 EVA 更加拟真化,吉利还为其提供了可定制的音色方案,借助统一后的吉利 ID,用户可以在一次设置后,在其他吉利品牌车上都接触到同样的 EVA。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此外吉利还预告了后续智能座舱将陆续更新 AI 体感座舱、AI 哨兵报告、可视盲区辅助等功能。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在具体更新计划上,领克10 EM-P将成为 Flyme Auto 2 的首搭车型,在9月份正式上市。吉利银河 M9 将首搭 30 寸 6K 天际屏超级体验,于 8 月 23 号将正式开启预售。其他车型则将在后续发出公告。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回想起来,Flyme Auto 或许是苹果 Carplay、华为 Hicar 之外,为数不多的能被认为是智能车机代名词的车机系统。

究其原因,除了 Flyme OS 的珠玉在前外,吉利这几年在底层建设上的投入也功不可没。从 2021 年开始,吉利定下了要在电动智能化领域实现全面领先,通过算力、算法、数据「三驾马车」+模型生态+系统架构+信息安全守护,支撑吉利全域 AI 快速落地,也让智能化成果第一时间量产上车。

目前吉利已经建成了星睿智算中心 2.0,综合算力达到 23.5 EFLOPS,在中国车企算力中排名第一;数据层面也已经积累了积累 10T 的token数据和 40B的 汽车领域垂类数据,能够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支持。

吉利发布了 Flyme Auto 2,并宣布不再开发传统智能座舱-有驾

想要把 AI 和硬件更好的结合起来的,除了手机厂商之外,就属车企们最积极了,甚至座舱这种使用场景更偏私人和封闭的空间天生就比手机更适合使用语音交互。

Flyme Auto 的进化和 EVA 的升级也再次验证了一个趋势——无论是 AI 应用、手机还是智能座舱都已经走出了参数和配置的比拼,进入到了进入到体验与温度的竞争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