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哥们儿,咱今儿个聊个特有意思的事儿。
保时捷这哥们儿,最近干了件特朋克的事儿。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的顶级精英,在一条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上,开着自家最靓的跑车,一脚地板油冲向那个叫“电动化”的光明彼岸。所有人都给他鼓掌,觉得他牛逼,是时代的弄潮儿。
结果你猜怎么着?
眼看就要触摸到那道光了,他“咣”一脚急刹,方向盘猛打一百八十度,在一阵刺耳的轮胎摩擦声和滚滚浓烟中,原地漂移调了个头,又一头扎回了那个浓烟滚滚、充满机械轰鸣的燃油车故乡。
身后留下一帮目瞪口呆的吃瓜群众,还有一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利润暴跌95.9%,裤衩都快亏没了。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保时捷这个汽车界的“三好学生”,突然在考场上把答题卡给撕了,说:“爷不玩了,这电动化的题太难,我还是回去做我最拿手的内燃机应用题吧。”
官方的说法,那叫一个滴水不漏,什么“基于市场实际情况与客户需求”,什么“甘愿暂时承受财务数据下滑,以增强长期抗风险能力”。听着是不是特别高大上?特别有战略远见?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玩脱了,之前吹的牛逼太大,步子迈得太快,扯着蛋了。电车这玩意儿,烧钱太狠,市场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尤其是中国那个“神仙打架”的场子,我们这身洋西装进去,有点水土不服,差点被人连人带车抬出来。现在不掉头,家底都得赔进去。
这就有意思了。
保时捷是谁?是大众集团的利润奶牛,是全世界车迷心中的“dream car”,是工程技术和品牌溢价的巅峰代表。这样一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怎么就叛变了革命呢?
要我说,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简单的战略转向,这压根就是一场发生在斯图加特的“宫斗大戏”和“中年危机”。
咱们先剥第一层洋葱:中国市场。
保时捷CEO布鲁姆说,“中国豪华车市场已彻底崩盘”。这话听着,一股子怨气。哥们儿,你确定是市场崩盘了,还是你家的摊子被人掀了?
你想想,前几年,在中国卖一辆保时捷是什么概念?那叫一个“躺赢”。加价提车是常态,销售牛气得跟大爷似的,爱买不买。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保时捷的标,就是身份、品味和财富的终极图腾。开一辆911或者卡宴出门,你都不用说话,那车标就在替你嚷嚷:“看,爷混得不错。”
可现在呢?时代变了,大哥。
中国的新中产和富二代们,他们玩的东西不一样了。你跟他们聊什么水平对置发动机、PDK变速箱,他们可能礼貌性地笑笑,然后扭头坐进一台理想L9,打开“冰箱彩电大沙发”,舒舒服服地唱个K。或者钻进一辆蔚来ET7,体验一把NOMI小机器人的俏皮互动。
你保时捷的Taycan,是很牛,纽北圈速是快,可那又怎么样?续航焦虑、充电麻烦,车机系统跟十年前的诺基亚有一拼。人家国产新势力,车里三四块大屏是标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恨不得能帮你自动撩妹,软件天天OTA,今天多个新功能,明天多个新游戏。
你觉得人家是买车,人家其实是在买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你保时捷还停留在卖一个“驾驶机器”的层面。这就叫降维打击。
所以,不是中国豪华车市场崩了,而是中国消费者对“豪华”的定义变了。他们不再仅仅为那个马头盾牌标买单,他们要的是科技感、是体验、是社交货币。你保时捷还端着“我们是汽车发明者”的架子,用老一套的逻辑去教育市场,市场只会用脚投票,告诉你:“大人,时代变了。”
在中国的销量雪崩,只是这艘巨轮撞上的第一座冰山。
再剥第二层洋葱:保时捷的“灵魂”危机。
这事儿其实更要命。
一个品牌能长盛不衰,靠的是什么?是它的“魂”。法拉利的魂是赛道和激情,劳斯莱斯的魂是极致奢华和静谧。那保时捷的魂是什么?
是那台水平对置发动机独特的“煮开水”声,是降档补油时排气管的回火声,是人车合一的机械沟通感。说白了,它的魂,就藏在那一堆活塞、连杆、曲轴的精密运动里,藏在那股子汽油味儿里。
现在,你让它搞电动。
嗡……电机一响,鸦雀无声。零百加速是快,快得让你恶心,但那种循序渐进、伴随着声浪和震动的“征服感”没了。这就像一个摇滚巨星,突然被没收了吉他和鼓,递给他一个iPad让他搓碟。他可能也能弄出点动静,但那味儿,全不对了。
保时捷的工程师们,那帮一辈子都在跟千分之一毫米公差较劲的德国老炮儿,他们心里能没点想法?他们能甘心自己引以为傲的“屠龙之技”,被一块大电池和几台电机拍死在沙滩上?
我估摸着,保时捷内部,早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拥抱未来的“电动派”,另一派是坚守传统的“燃油派”。之前“电动派”占上风,因为那是政治正确,是大众集团的整体方向。可现在,电动车卖得不咋地,还巨亏,这下“燃油派”可逮着机会了。
他们肯定在会议室里拍着桌子说:“看到了吧!我就说这玩意儿不行!我们的根在哪儿?在内燃机!赶紧回头,不然祖宗的基业都要败光了!”
所以,这次31亿欧元的“回归计划”,你把它看成是“燃油派”的一次绝地反击,一场“复辟”,可能更接近真相。这是保时捷在面对身份认同危机时,一次痛苦的自我拉扯。他们想抓住未来,又舍不得辉煌的过去。
最后,咱们聊聊最核心的一点:傲慢。
对,就是傲慢。一个百年老店,一个行业标杆,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傲慢。
他们傲慢地以为,只要贴上保时捷的标,消费者就得乖乖掏钱,不管你里面装的是发动机还是电动机。
他们傲慢地以为,自己定义了驾驶乐趣,就可以忽视市场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们傲慢地以为,新来的那些中国对手都是些“PPT造车”的毛头小子,三五年就得倒闭,压根没放在眼里。
结果呢?现实啪啪打脸。
这次亏掉的95.9%的利润,这31亿欧元的巨额“学费”,买来的教训就两个字:谦卑。
它告诉所有躺在功劳簿上的巨头们:在这个时代,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奔跑的挑战者。你稍微一打盹,就有人超你的车,甚至直接换了条赛道,让你连跟跑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保时捷这步棋,也不能完全说是死棋。
你想想,当全世界都一窝蜂地去搞电动车,十年后,一台还能发出悦耳轰鸣、散发着淡淡汽油味的911,会不会成为一种奢侈的、类似“机械表”一样的存在?一群有钱的老炮儿,会不会为了这份“原汁原味”的情怀,花大价钱把它请进车库?
这完全有可能。
保时捷的赌局,就是赌这份“情怀”的价值,能高过电动化浪潮的冲击。他们想从一个大众化的豪华品牌,退守成一个更小众、更纯粹的“驾驶艺术品”品牌。
这步棋,到底是险中求胜的神来之笔,还是末路狂奔的最后挣扎?
我说了不算,CEO布鲁姆说了也不算,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稳如泰山的保时捷,如今正站在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满眼都是自己年轻时飞驰而过的影子。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咱摆摆龙门阵。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