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终于成功造车,十年烧几十亿,车标一出惊艳众人,一看价格,网友崩溃:你疯了吧??
结果车子卖5.8万都没人要!
格力空调女王董明珠这次真玩大了!
花了快十年时间,砸进去几十个亿,搞出来的车子让人看了直摇头。
号称"成功造车",小编我看更像是"成功烧钱"!
新能源汽车正席卷全球市场,从家用车到商务车再到公交车,电动化浪潮势不可当。
有人预言传统燃油车即将告别历史舞台,未来只有超跑会继续用内燃机。可董明珠投资的"银隆艾菲"却在市场上遭遇滑铁卢。
这位商界女强人一向眼光毒辣,决断力强,可在汽车行业却栽了个大跟头。故事得从2016年讲起,董明珠当时想让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130亿的大单子。
结果股东大会上被中小股东一票否决,这老太太不服气,自掏腰包10个亿,硬要跟汽车较劲。
就连王健林、刘强东这些大佬也被她忽悠进来,一起往里砸钱。结果呢?银隆内部各种幺蛾子,前董事长魏银仓卷钱跑路,公司差点玩完!
回溯2015年,董明珠通过企业活动认识了珠海银隆掌门人魏银仓。她原计划以格力集团名义投资100多亿给银隆,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可格力高层对银隆风险评估持谨慎态度,这笔投资被否决。
随后董明珠以个人名义出手,砸进近30亿买下银隆18%股份成为主要股东。2017年,她揭露银隆原管理层侵吞资产、违规交易等行为,导致公司高层大换血,魏银仓最终逃往美国。
银隆实质上成了格力"分公司",全力投身新能源汽车。
2019年,董明珠主导的银隆推出"银隆艾菲"商务车,标志着造车初步成功。可市场反应冷淡得很!
高达43万元的顶配售价直逼奔驰E级和英菲尼迪,这定价让潜在消费者纷纷表示"买不起"。
格力钛主打钛酸锂电池,听着挺高大上——耐低温,零下50度照样工作;充电快,用三万次都不坏。可致命缺点是能量密度低得惊人,续航短不说,成本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的三倍!
银隆艾菲技术数据看着不错,续航超400公里,充电速度快,可跟竞品比优势并不明显。丰田埃尔法作为成熟商务车,经过市场多年检验,技术品质备受认可,消费者信任度自然更高。
这就是网友看到价格会炸毛的原因。一辆厢式物流车,官方指导价15万,电商平台5.8万就能买到。
这价格倒挂得让人怀疑人生,到底哪个才是真实价?
格力钛车型基本都是商用车——公交车、环卫车、大货车这类。
乘用车市场?董明珠今年3月干脆宣布放弃,专心搞工程车。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比亚迪、特斯拉,只能在细分市场找活路。
最扎心的是市场份额,新能源客车领域,格力钛2024年跌到3%不到,彻底跌出前十。以前银隆还能排个五六名,现在连影子都找不着。
今年6月更惨,子公司广通汽车18亿股权被法院冻结。格力钛总负债247亿,上半年净亏损19亿,资产负债率接近100%。
这不是造车,这是造债啊!
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还挺硬气,说格力钛的车在全国240多个城市运营,十几年没出过火灾事故。安全是安全,烧钱也是真烧钱。
现在格力钛开始搞储能业务,占营收35%。车子卖不动只能转行卖电池包,从造车梦到储能梦,转换得够快的!
最搞笑的是,当年吹得天花乱坠的"空中法拉利"银隆艾菲商务车,卖43万一台。现在物流车5.8万都没人要,落差堪比过山车。
价格跌这么厉害,根本原因是市场定位没找准,品牌影响力也不够。
刚上市时15.8万的定价比五菱荣光EV、长安星卡EV贵不少,消费者自然不买账,销量惨淡。后来为清库存,价格跌到5万左右,反倒在工厂车间之间拉货、园区短途运输等封闭场景找到了生存空间。
与竞品相比,五菱荣光EV续航更长,品牌更让人放心;长安星卡EV内饰更精致,售后网点多,维修方便。格力钛这台面包车虽然价格低、装载量大,知名度低、续航短,注定只能在小众市场分一杯羹。
钛酸锂电池确实有优势,但民用市场完全没竞争力。续航短、成本高,普通消费者谁愿意买单?只能在特定场景发挥作用。
董明珠的执着精神值得敬佩,但商业逻辑得跟上啊!技术路线选错了,再怎么坚持也是白搭。
格力钛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商用车市场竞争激烈,储能业务刚起步,还背着巨额债务,翻身难度极大。
网友说"你疯了吧",真不算夸张。十年烧掉几十亿,产品市场不认可,价格倒挂离谱。
这钱要是拿去搞空调研发,或收购靠谱科技公司,估计早就回本了。造车这事,不是有钱有决心就能搞定的。
格力钛缺的东西太多:整车研发经验不足,销售渠道薄弱,连产品该卖给谁都没搞清楚,"造车梦"走得确实艰难。
价格降到谷底后能在工业物流领域找到位置,算是歪打正着。
或许,早点认清短板,专心做好细分市场,才是跨界造车企业更实在的活法。董明珠的造车梦仍在继续,但现实已给了她一记响亮耳光。
格力钛能否挺过这关,就看接下来怎么操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