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三季报敲响警钟:盈利寒冬要来了?

讲个笑话,当你听到一家公司,尤其是一家浓眉大眼的传统大厂,开始把“长期主义”和“战略性投入”挂在嘴边时,你最好捂紧自己的钱包,因为这通常翻译过来就是:我现在不赚钱,甚至在亏钱,但你得相信我,我这是在憋个大招。

长城汽车最近就挺喜欢聊这个。

三季报一出来,数据很诚实,也很分裂。

营收612亿,涨了20%,听着像那么回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但你再一看利润,归母净利23亿,直接给你来个膝盖斩,同比暴跌超过30%。

长城汽车三季报敲响警钟:盈利寒冬要来了?-有驾

这叫什么?

车越卖越多。

钱越赚越少。

这是什么商业奇观?

朋友,这就是传说中的“增收不增利”,一个在当前内卷到冒烟的中国汽车市场里,越来越常见的症状。

就像你开的连锁加盟店,门店数量翻了一番,总流水看着喜人,结果一算账,刨掉给总部的加盟费、疯涨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发现自己不仅白忙活,还得往里搭钱。

长城的这份三季报,就像一份精心P过的体检报告。

营收、销量这些外在指标,P得跟健身教练写真一样,肌肉线条分明。

但只有它自己知道,利润那张CT片上,有个藏不住的阴影,而且还在变大。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战略性投入”,说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赚钱,所以现在先含泪花钱。

这话说得没毛病,投资未来嘛,格局打开。

但问题是,钱具体花哪儿了?

长城汽车三季报敲响警钟:盈利寒冬要来了?-有驾

花得值不值?

财报不会撒谎。

销售费用,一个季度干了将近80亿,同比增幅43.4%,比营收增速快了一倍不止。

这就好比你跑步的速度是10,但你流血的速度是20,这跑着跑着人就没了。

这笔钱,主要砸向了两个无底洞。

第一个,是学着新势力玩“直营”。

长城搞了个“长城智选”,后来又改成“魏牌新能源直营”,逻辑很简单: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

看到理想、蔚来的直营店开在市中心大商场,服务好,逼格高,长城也心动了。

于是开始疯狂铺店,一个季度新增100多家,还专挑北京、上海这种租金能吓死人的地方。

这种在一线城市疯狂铺店的打法,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和运营的豪赌,想在渠道上搞快种快收,但汽车销售这玩意儿,真不是开网红奶茶店,今天开张明天就能排队回本。

一个店的装修、租金、人员,都是持续性失血的口子。

而且,为了学得像,员工都从理想这些品牌挖,服务是上去了,工资成本也上去了。

风险在哪?

长城汽车三季报敲响警钟:盈利寒冬要来了?-有驾

风险在于,你花大价钱搭好了五星级的舞台,结果上台表演的乐队,观众不买账。

目前被寄予厚望的魏牌,销量还在“爬坡”,离月销万台的稳定及格线还有距离。

如果后续销量拉胯,那这些金碧辉煌的直营店,就会变成一个个华丽的绞肉机,持续绞碎公司的利润。

第二个烧钱的地方,是广告营销。

老板魏建军亲自上央视《对话》,舌战群儒,回应内卷,大谈长期主义。

这操作骚不骚?

当然骚。

花钱上央视。

请老板出来讲故事。

再搞几个头部媒体合作。

这套组合拳下来,声量能不大吗?

当然大,但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销售费用,每一声吆喝,都是利润表上滴下去的血。

魏总在节目里说,投资者又要销量、又要市占率、又要利润,这不可能。

长城汽车三季报敲响警钟:盈利寒冬要来了?-有驾

这话是实话,但也是一句漂亮的太极推手,潜台词是:各位股东,我利润不好看,不是我无能,是这个世界太残忍。

这套说辞,短期内可以稳住军心。

但把利润下滑全归结为“战略性投入”,就像一个人胖了,非说自己是在“增肌”,实际上背地里夜宵顿顿小烧烤。

因为,长城真正的麻烦,远不止是花钱太猛。

更要命的是,它以前最能打的赚钱机器,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

商战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长城过去靠什么赚钱?

哈弗H6走量,坦克品牌拔高赚利润。

尤其是坦克,单车均价25万以上,妥妥的利润奶牛。

但现在,这头奶牛快被薅秃了。

坦克的月销天花板,就在2万台左右晃悠,上不去了。

为什么?

长城汽车三季报敲响警钟:盈利寒冬要来了?-有驾

因为坦克太“硬”了。

它把自己定位成硬派越野的塔尖,满足的是一小撮越野老炮的情怀。

可问题是,中国汽车市场真正的增量在哪?

在那些向往诗和远方,但99%的时间都在城市里堵车的“伪越野爱好者”身上。

他们要的不是能豁大坑、过炮弹坑的专业工具,而是一个看起来很硬、开起来很舒服、周末能去郊区走走烂路的“玩具”。

看看隔壁的方程豹,看看捷途旅行者,它们才是读懂了用户心声的“渣男”,嘴上说着带你去野,实际只是想在城市里多看你一眼。

坦克把自己做成了越野圈的“茅台”,够纯粹,够有面子,但大部分人喝酒,其实只想来瓶“江小白”,微醺一下得了。

长城接下来的计划,是推坦克700这种更贵更高端的车型,试图在“茅台”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继续拉高单价。

这操作,恕我直言,更像是想从那一小撮核心粉丝身上,榨出更多的油水,而不是去开拓更大的市场。

这能奏效吗?

先打个巨大的问号。

赚钱的旧引擎在降速,那未来的新引擎呢?也就是新能源。

新能源转型这事儿,对传统车企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风口,而是火山口。

长城汽车三季报敲响警钟:盈利寒冬要来了?-有驾

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迎风起飞,而是直接变成一个熟人。

长城现在就在火山口边上反复横跳,一只脚已经有点烫了。

目前,长城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30%左右,隔壁吉利都快50%了。

这个数据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消费者心里,你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买车就像买手机,当所有人都用智能机的时候,你还在主推功能机,就算你的功能机再耐用,大家也会觉得你快倒闭了。

当然,长城也在努力。

你看魏牌主打新能源,欧拉也发布新车,感觉长城在新能源板块想“上强度”,但给人的感觉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点瞎积薄发的味道,缺乏一个像理想L系列那样能打穿市场的核心爆款。

尤其是欧拉,从一个“更爱女人”的品牌,到现在定位模糊,产品、营销、定价都需要一次彻底的格式化重装,才能找到北。

过去,魏建军有一句名言:“如果长城汽车不赚钱,其他车企更难赚到钱。”这份自信,是建立在燃油车时代,长城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成本控制能力,建立起来的“吸金人设”。

但现在,时代变了。

当利润跌去三成,再用“战略性投入”来解释一切,就显得有些苍白。

官方的解释只能抵挡一时的舆论,却无法回答那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在新能源的牌桌上,长城到底拿到了什么牌?

又准备怎么打?

立住“吸金人设”从来不靠嘴,靠的是持续不断地拿出能让市场闭嘴惊艳的产品。

长城现在面临的,不是简单的财务波动,而是一场深刻的身份危机。

那个在燃油车时代大杀四方的硬汉,如何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浪潮里,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长期观察的硬核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