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险”真能兜底?揭秘车企与保险公司的责任博弈

当小鹏汽车在今年4月推出239元/年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时,市场一度沸腾。这个承诺最高赔付100万元的服务,被解读为"智驾险"商业化的重要突破。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所谓的"智驾险"大多并非真正的保险产品,而是车企推出的增值服务。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普及的今天,消费者该如何辨别这些承诺的真伪?

“智驾险”真能兜底?揭秘车企与保险公司的责任博弈-有驾

车企的"保险"游戏

打开小鹏汽车的官网,"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被放在显眼位置。只需239元,就能获得最高100万元的保障,看似诱人。但细看条款会发现,这项服务要求用户必须先在官方渠道购买车险,且理赔时需先启动交强险和商业险。也就是说,这本质上只是车险的附加服务,而非独立保险产品。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鸿蒙智行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上。虽然保障金额高达500万元,但理赔时同样要求用户先使用自身车险,车企只承担"二次赔付"。这些设计巧妙地将主要风险仍留在传统车险体系中,而车企提供的"保障"往往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补充。

“智驾险”真能兜底?揭秘车企与保险公司的责任博弈-有驾

合规产品的稀有性

在众多"智驾险"中,真正符合监管要求的凤毛麟角。2019年长安汽车与太平洋保险合作的"放心泊"自动泊车责任险,是国内首个在银保监会备案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保险产品。该产品由持牌保险公司直接承保,明确约定当事故因自动泊车系统质量问题导致时,保险公司将进行赔偿。

但这种合规产品至今仍属少数。根据《保险法》,保险业务必须由持牌保险公司经营,而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车企推出的"智驾险"并未满足这一要求。保险公司由于缺乏足够的事故数据支撑精算模型,也迟迟未能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独立智驾险产品。

L3时代的事故责任困局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从L2向L3演进,事故责任认定变得更加复杂。在传统驾驶中,责任主体明确——驾驶员;而在人机共驾模式下,责任可能涉及驾驶员、车企、算法提供商等多方。一起简单的泊车剐蹭就可能引发复杂的责任认定纠纷。

姚家俊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发生剐蹭,虽然最终获得了车企赔付,但过程繁琐复杂。"小的泊车剐蹭都这么麻烦,要是重大事故怎么办?"他的疑虑道出了许多智能汽车用户的担忧。当事故责任从"人"转向"技术",现有的法律框架和保险体系都面临重构。

警惕虚假的安全感

面对车企宣传的种种"保障承诺",消费者需保持清醒。目前大多数"智驾险"产品既不能替代传统车险,也不具备真正的风险转移功能。在选购智能汽车时,与其盲目相信车企的"保障承诺",不如关注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能和历史事故数据。

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只有当车企、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共同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认定和风险分担机制,"智驾险"才能真正成为保障而非噱头。在此之前,消费者仍需擦亮眼睛,认清那些披着保险外衣的营销手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