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比亚迪汉L DM-i月销才576辆、EV版也才1626辆的时候,我手里的咖啡差点没拿稳。这可是王朝系列的旗舰啊!不是哪个新出的小弟,是挂着“L”字头、代表比亚迪最高水准的门面担当。曾几何时,汉家族一个月能卖两万多台,直接把Model 3按在地上摩擦,风光得走路都摇头晃脑。可现在呢?月销三千都凑不齐,库存据说两万辆打底,这哪是卖车,简直是给经销商“发福利”。
你说它产品力不行吧?也不是。汉L EV百公里加速2.7秒,5分钟闪充跑400公里,还上了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L2级辅助驾驶那是基础操作。外观设计也够大气,内饰用料比老款支棱多了,按理说该上桌第一个动筷才对。可现实是,消费者看了看,点点头,然后转身去了隔壁吉利展台——这波操作,真有点打脸。
问题出在哪?咱们掰开揉碎了聊。
先说外观和气场。汉L的设计确实稳重,有旗舰范儿,但怎么说呢……有点太“公务员风”了。线条规整、姿态端庄,适合成熟稳重的老板们,可年轻人看了总觉得少了点激情。反观吉利银河星耀8,一上来就是无框车门+贯穿式星河大灯,车长超5米,轴距逼近2.9米,后排直接对标行政级轿车,光是往那一停,就让人感觉“这车有排面”。你说消费者怎么选?一个是“买菜车升级版”,一个是“出片利器+装逼神器”,谁更上头?
再看智能化体验,这才是比亚迪被狠狠刺中的一刀。汉L虽然上了高阶智驾硬件,可车机系统还是那套熟悉的DiLink,流畅度、生态联动、语音交互……跟Flyme Auto一比,瞬间显得老咕噜棒子。星耀8直接把手机那一套搬进车里,AR-HUD、多屏联动、智能家居控制,小米SU7能干的事它都能干,关键是价格才15万级起步。你让花22万买汉L的用户怎么想?“我加几万块,是不是该享受百万级体验?”结果发现,加的钱换来的更多是参数,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真香”体验。
动力和续航这块,比亚迪三电技术确实顶呱呱,汉L DM-i的亏电油耗控制得也不错,城市通勤基本无焦虑。可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不只看“能跑多远”,更看“充得快不快、用得爽不爽”。虽然汉L宣传兆瓦闪充,但实际落地的超充桩覆盖率还是不够,很多车主反映“想闪充,没地方充”。而吉利这边虽然没吹5分钟400公里,但配套更完善,用车体验反而更踏实。
安全性方面,比亚迪一直挺硬气,汉L车身结构、电池防护都做得到位,碰撞测试成绩也不错。但这年头,安全已经成了“标配”,不再是“加分项”。大家更关心的是“我开车累不累”“堵车时有没有自动跟车”“停车能不能自己停好”。汉L的L2级辅助驾驶功能齐全,可实际体验下来,车道保持有点“神经质”,变道辅助反应偏慢,说白了,就是“能用,但不够聪明”。
说到竞品,除了吉利银河星耀8,其实还有两个狠角色:特斯拉Model 3和小米SU7。
Model 3虽然内饰简陋得像毛坯房,但品牌力和操控感摆在那儿,百公里加速快、能耗低、超充网络成熟,在年轻人心里就是“驾驶玩具”+“科技符号”。哪怕空间小点、隔音差些,依然有一大批死忠粉。
小米SU7就更不用说了,雷军靠生态链直接打通手机、车、家居,“人车家全生态”这招太狠了。年轻人买它,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你说比亚迪拿什么对?拿刀片电池?拿DM-i技术?技术是硬的,但情感连接是软的,现在消费者越来越为“感觉”买单。
再看看价格。汉L DM-i起售价21.98万,顶配逼近25万。可星耀8才卖15万多,Model 3优惠后也就22万左右,小米SU7标准版21.59万……比亚迪这价格,不上不下,尴尬得一批。老车主看到这价,气得蹦起来:“我当初30万买的汉EV,现在跌冒烟了!”新用户一看,又觉得“贵了,不如加点钱上BBA,或者少点钱买个配置更高的”。
说到底,比亚迪的困境,是品牌向上的“信任危机”。大家认可它是“国民神车”,技术强、性价比高,可一说到“豪华”“高端”“身份象征”,脑子里蹦出来的还是BBA。你让一个习惯买“性价比”的品牌突然卖25万以上的车,消费者第一反应是:“你配吗?”
汉L本身不差,甚至可以说挺优秀。但它生不逢时,撞上了更懂用户心理的对手。吉利用“像素级模仿+降维打击”抢了市场,小米用生态讲出新故事,特斯拉靠品牌吃老本……比亚迪呢?还在靠技术自嗨。
金九银十,比亚迪该支棱起来了。再这么拖下去,天塌了都不一定有人心疼。
所以我想问问你:
这样的比亚迪汉L,你会考虑买吗?
面对星耀8、Model 3、SU7,你会怎么选?
你觉得比亚迪,还能打赢这场高端翻身仗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