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去找韩国电池,中国厂被晾一边,全球供应链悄悄变天,这话听着刺耳但并非空穴来风,你看完下面的事儿,会明白这事儿有多复杂也有多现实,要跟着我往下看,别急着判断,留点好奇心跟我走下去。
特斯拉这回不是随便逛逛,他们和韩国三星SDI谈的是储能电池合同,金额大约148亿元,这事儿如果成了,影响不小,时间点是在特斯拉储能业务第三季度收入公布后不久,契机就在这段时间里。
特斯拉的储能板块第三季度卖了34亿美元,增长超过40%,这成绩摆在那儿,但问题是他们现在几乎所有电池都靠宁德时代供货,这种“单一供应”模式让人心里发毛,特斯拉高层也直言受到了关税和政策的压力。
美国这边的政策动作从2023年开始就越来越明显,《通胀削减法案》把制造链往本土拉,官方口径是要“友岸外包”,就是说优先和友好国家合作,这个背景下,很多涉及能源和安全的配套就变得特别敏感。
宁德时代原本在上海大供货,年初还计划扩产和去美国建厂的想法,但到现在并没有实质动作,福特在2023年对外说会和宁德时代在密歇根建厂的合作也没有后续,实务层面基本陷入停滞。
特斯拉一方面想省钱,另一方面又不能顶着政策风向抗着走,储能被列入敏感领域就更麻烦了,所以他们开始把目光往韩国电池厂倾斜,三星和LG都在被特斯拉、别的车企盯着看。
韩国电池厂会不会有足够的产能,价格能不能顶住,这些都还没明朗,毕竟宁德时代已经做到GWh级别的出货量,供应链成熟,复制那套体系并不容易,短期内替代并非易事。
全球电池供应链因此出现微妙变化,日韩企业在北美市场排队等待,欧洲企业也盘算着机会,这些动作背后是政治和贸易政策在推着产业链走。
国内的应对也来了,宁德时代开始和比亚迪、蔚来、阳光电源这些本土玩家加强合作,把能量先稳住在国内市场,毕竟出不去就要把家里的牌打好。
这场变动并非单点事件,而是从2023年到现在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时间线里有政策收紧、有企业谈判、有厂商转向,这些节点串在一起,让供应链悄然换位。
特斯拉和三星SDI的洽谈并非孤立,之前特斯拉就和三星电子、LG新能源在芯片和车用电池上有合作历史,这次进储能领域的动作只是把合作延展到另一个板块。
特斯拉担心“万一供应断了”的焦虑是真实的,他们在财报和公开场合都表现出对供应集中度的戒备,这种担忧推动他们去多元化供货来源。
美国的关税和本土化要求让中国厂商进入北美变得更难,这不是技术门槛,而是政治判定,产业合作因此被硬生生切割成不同圈子。
有意思的是,市场没有停摆,需求依旧在,谁能在既要合规又要成本可控之间找到平衡,谁就可能获得订单,但现实是短期内很难把整个产业链从头再造。
宁德时代的优势不是空穴来风,他们的产能和成本结构让很多对手吃力,短时间不被替代也在情理之中,这场竞争因此变得更像是一场长期消耗战。
在国内市场稳住之后,能否继续保持全球市场份额,时间会给答案,现阶段谁也不能冒然下大棋,厂商们都在算账,外部政策变化随时能改写盘面。
全部评论 (0)